本书是2022年诺尔贝文学奖得主、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一部访谈作品。在书中,埃尔诺坦诚地回答了纪录片导演波尔特的提问,不仅谈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的背景,以这个生活背景为起点的读书、学习、思考和写作,以及自己的生活和生活背景与自己的写作视角、写作目的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且谈了她怎样以自己的写作视角来审视自己和集体曾
本书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出版的第一本自传体小说。它带读者走进一位经历过地下堕胎的20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她试图通过反思过去来理解现在。主人公德尼斯·勒叙尔害怕堕胎而死,她因用了贫困父母辛苦赚来的本应用于她的教育的钱,来支付堕胎费用而感到内疚,并对父母的粗俗和势利的同学们的文雅感到不满。埃尔诺没有将故
本书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一本日记体文学作品。该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1985年至1992年间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超市里的生活场景。在序言中,安妮·埃尔诺本人将她的日记描述为“城市集体生活的快照”。安妮·埃尔诺住在安纳西后,于1975年搬到了巴黎郊区新建的新城塞尔吉,这让她感到震惊,她想写一本书。
1963年,23岁的安妮·埃尔诺发现自己怀孕了。羞耻感像瘟疫一样袭来,她明白自己的怀孕将使她和她的家庭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四十年后,埃尔诺写下这个故事,讲述了她从未克服的创伤。在当时堕胎属于犯罪的法国,她试图自行解决,但徒劳无功。在恐惧和绝望中,她终于找到一名地下医生,结果最后却被送进了医院的
书稿为“第一次遇见”系列之一种。“第一次遇见”系列旨在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打造一套融通中外文明、沟通中外文化的面向青少年和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梳理日常经验和知识积累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刷新读者对重要知识点的认知,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发现和惊奇。《第一次遇见莎士比亚》书稿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前三章讲述莎士比亚生
作为全国性的诗歌理论辑刊,《诗探索》2024年第3辑一如既往,从新诗理论建设与诗人诗作研究两个系列展开。在诗歌理论研究系列中,设置了”新诗史研究”、”新诗理论著作述评”、”外国诗论译丛”等栏目。在诗人诗作研究系列中,设立了”关于张枣”、”结识一位诗人”、”侯存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选辑”、”姿态与尺度”等栏目。在这些栏目
对于很多人而言,文学就是酷刑——无聊、难懂。其实,那只是因为读者们还没找到读它的正确姿势!书中遴选了一百五十多位作家的两百多部作品,以年代为轴,辅以妙趣横生的插图,带领读者穿越文学世界的时空,畅读经典,兴味盎然地了解名著和那些伟大的作家。那些著名的小说里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它们为什么那么重要?作者为什么那么“厉害”?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对诗歌叙事语篇(指含有少量叙事、多量叙事或者纯叙事等不同叙事尺度的诗歌语篇)整体层面上的高级概念整合展开系统研究,聚焦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构建新的概念整合模式,从一个新的角度说明诗歌叙事语篇整体层面上高级概念整合的特点,从而发展特纳的高级概念语篇整合理论。二是探讨诗歌叙事语篇的不同认知维度与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选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书稿是该研究中心刘俊教授的个人学术论文自选集,通过梳理世界华文文学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来探讨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在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文学共同体中,按照目前文学生态的实际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祖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
陈后亮,男(1979-),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为“当代英美文学教程”之一。内容主要对19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的15-20篇名作(论文或著作节选)进行分析介绍,既涵盖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性别研究、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热时期的主导思潮,也涉及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反理论运动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