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思与心灵之困》是青年学者樊迎春的批评文集,分为三章,分别论述80年代归来作家的回忆性叙事和主体性重构(个案对象:宗璞、茅盾、巴金、张光年)、作为迟到者的七零后作家的不甘与心灵解放(个案对象:徐则臣、鲁敏、葛亮、李宏伟)、更为年轻一代作家的历史认知与现实互动(个案对象:郑小驴、新南方写作、陈春成、李唐)。本书以现
本书是一部研究宁夏当代作家话语嬗变的学术专著。全书共五章,主要包括“宁夏当代作家话语评价标准”“宁夏当代作家话语特色”“媒介符号与文本细读”等内容,从媒介记忆、媒介交融和媒介符号研究的层面出发,以符号分析与文本细读为主要手段,以宁夏老、中、青三代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为重点,旨在建立宁夏当代作家的话语评价标准,分
本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线索,以文本为核心,按文学体裁进行分类编写,全书分为四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辉煌成就,既兼顾了文学发生发展的情况与特点,又突出了重点作家及其作品,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熟悉和理解现当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不
《生命的印记:百年新文学作家作品论》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百年新文学作品的著作。全书精选了60篇文学评论,不仅对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评析,还从多角度研究了这些作品对国家、民族的重要影响,以及对文学领域和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个体命运与社会变迁交织,生命在追求与挣扎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本书着重探讨了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是由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对话和并进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中心”与“边缘”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话题。探讨文学的中心与边缘问题会深化人们对中国文学地理版图的认知和理解。该书主要探讨文学的“中心”与“边缘”问题,是作者近十年来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该书分为上下辑,其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
本书是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是对何其芳思想和创作的整体研究,着重研究他从一个浪漫而唯美的作家如何转变为一个革命作家复杂的文学道路。研究对象是何其芳的思想与创作,将其思想与创作从整体上进行研究,将其文学道路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文学道路的萌发期(“新月时期”)、文学道路的“京派时期”、文学道路的“延安时期”、文学道路的“共和
家训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一抹亮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风家教领域的特殊体现,思想意蕴丰富。本书将中国古代家训文学研究放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及不同时期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建构中,紧紧围绕文化建构、思想发展、文体生成与训诫文学创作四者关系展开研究,分析以中华诫子书为代表的古代家训文学的生成、发展及演变,
本书稿系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阶段性研究成果,共收录研究论文三十余篇,既有理论阐释,又有文本分析,从学术源流、理论资源、创作手法和发展方向等多个角度对大自然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阐释,体现出了大自然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书稿分“理论与实践”“文学与自然”“新著评介”“学术动态”四个部分,其中“理论与实践”栏
本书是讲解张爱玲的作品,共计十讲,第一讲以张爱玲标志性的“奇装”为线索,由“衣”及“文”,追溯其创作生涯与接受历程,而后九讲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九篇张爱玲作品重点讲述,以早期名篇《倾城之恋》开场,到后期遗作《小团圆》做结,涉及张爱玲文学的女性主题、情爱主题、戏剧底色、家族史、母女关系、叙事手法等。而从《倾城之恋》的“传奇
本书着眼于文学视角,选择现存敦煌写卷中的变文、歌辞、诗文、斋愿文等文献资料,着力讨论其中的产育题材内涵,如求子、怀孕、孕期宜忌、分娩、哺育、教育、婚嫁等。书稿阐述了敦煌地区唐宋时人对儒家孝道的倡导,厘清了敦煌文学与文化、民俗的关系,还原了妇女产育社会生活场景,总结了敦煌产育题材文学的影响及价值,揭示了其地域、时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