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宋代书家。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莆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谧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以为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小疏。米芾《海岳名言》评其书则谓:『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孙过庭书谱》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孙过庭书谱(2)》将碑帖放大精
《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是陈威遐兄写的一本小篆书法作品集。出版前嘱我写序,而我对小篆知之甚少。有感于他的诚意,仔细拜读了原稿,现将我的一些感想写在下面。中国汉文字源远流长。秦始皇兼并天下以后,采纳李斯奏议,实行“书同文”,整理六国文字,以史籀大篆及秦文字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这是有史以来一次全国范围内的
小野道风(894—967)出生于今天的日本爱知县春日井市,继“平安三笔”之后,他与后来的藤原佐理、藤原行成一起又被誉为“平安三迹”。日本书道总体上一直延续着中国书法的典型模式,即以汉字为书写载体,尚“晋唐书风”。平安中期,宇多天皇停止遣唐使以来,日本文化开始了本土化的新发展。而这种“和样书道”的开创者正是小野道风,他为
藤原佐理(944—998)贵族出身。他自幼喜好书道,早得大名。应和元年(961),十八岁的藤原佐理就曾与当时年已六十八岁的书道巨匠小野道风共同为清凉殿题写了殿舍门额。老少同席挥毫,一时传为佳话。佐理其人嗜酒放达,不拘俗礼,大有魏晋名士之风气,又似颠张醉素之狂狷。佐理其书尤精草体,远绍晋唐书风,近学小野道风,浸淫古法之中
空海(774——835),俗名佐伯真鱼,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高僧,谥号“弘法大师”,日本真言密宗(东密)的开创者。空海少年时精研书法,潜心佛教,熟读儒家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804,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空海与最澄等一同作为遣唐使留学僧入唐求法,抵达长安(今西安)后访寺择师,在翌年的三月
橘逸势(?—842)生活在“平安时代”,与空海、嵯峨天皇一同被誉为“平安三笔”,是日本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二年(804,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橘逸势曾与空海、最澄等一起遣唐留学。橘逸势的书法既深得王羲之风骨,又掺入唐人新风。其笔势飞动变化莫测,气象博大,妙趣横生,对日本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的牌匾文化,本书从全国各名胜古迹的诸多牌匾之中,精心挑选了其中的经典之作结集出版。这些牌匾或为文化巨匠所撰,或为书法名家所题,具有高度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中原大地,塞北江南,东海西域,举凡名胜无所不包;儒家经典,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名山秀水,举凡古迹无所不及,地域广阔,数量众多,从中不仅可欣赏古今文学大
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的楹联文化,本书精心选取了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与旅游景区诸如名山大川、道观寺院、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处的景点楹联,内容从人生感悟到哲理情思,无所不包;地域上天南海北,范围广阔,素材多种多样,较大程度地集中了我国名胜古迹与旅游景区的楹联,有效地实现了对我国楹联文化的收藏与传承,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一言
此卷草书曹子健乐府《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四首,故又名为《曹植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