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市扩张的动态演化机制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阶段性成果。2018年,我国GDP规模为900309.5亿元,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2位;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已达到59.58%。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还应看到与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相伴而来的是我国城市蔓延问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对于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本书主要针对黄河流域地区及总体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地区上以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甘肃省为例,依据集对分析、直觉模糊集以及逼近理想解TOPSIS理论,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在总体上采用DPSIR模型合理构建
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
本书立足于滇池流域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明确滇池的地位和作用,从口述史的角度积极探索探讨了滇池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滇池的环境变迁、围海造田时期的滇池环境变迁、滇池的保护与再开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尝试总结和推广滇池流域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探寻实现高原城市湖泊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新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本书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由党和政府总揽全局,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环境保护纲领进行战略调整,为全社会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发展之路提要钩玄;大众媒介作为环境公共治理的一支社会力量,通过揭示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生态价值冲突,凸显产业资本逻辑与生态伦理思想、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之间的价值背离现状,从而开启了广阔的环境公共
本书是目前学术界比较系统、全面、科学地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著作,包括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篇,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篇,新旧动能转换篇,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篇,区域合作与社会治理篇,对于社会各界更好理解把握黄河国家战略有重要意义。全书研究范围广、视角新,除生态环境及水域问题外,还涉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许多相关问题。城市包容大众的同时,环境遭到破坏,空间格局混乱,失去城市特色等问题十分严峻,而这些也成了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书从城市生态建设、空间规划方式与利用方法这几点出发,为我国城市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生态规划的发展,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生态清单与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教材在保留前版编写结构的基础上,立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越的奋斗,南通由偏居一隅、落后封闭的一小县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工商业城市。他是南通模式的创建者,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张謇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发掘,主要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