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撰的年度研究报告,收录了该中心2013年度完成的主要调查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八篇,包括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资产经营、农民组织、年度专题分析报告、农村农业信息化和平谷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涉及农村经济方方面面的工作情况,总结了
董正华编著的《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立足于东亚,关注现代“小农”的命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重点探讨台湾地区和韩国家庭小农制度的形成、结构和演变;全书的讨论涉及“小农”、“农民”与“家庭农场”的关系,农民应当走向富裕还是走向消亡,何为“农业资本主义”等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
《河北省衡水市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系统介绍了衡水市的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耕地土壤的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土壤属性等,深入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各种土壤养分现状和空间分布规律;与1982年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作了对比,探寻出各种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氮、磷、钾肥在冬小麦、夏玉米等作物上
孙国峰编著的这本《土地资本第二性与财富极化效应》提出了资本第二性的理论观点,认为资本的社会性应该服务于土地和劳动的自然性,并以此重新审视分配理论;认为资本是适应联合生产的一种制度创新,资本对土地和劳动的主导应该是对联合生产的主导而非对剩余分配的主导,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要充分利用资本的合理性,但也必须防范资本
本书首先回顾了明清时期徽州土地买卖文契研究的相关成果,主体部分在梳理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从土地买卖的契约形式、地权转移情况、契税等方面对民国时期徽州地区土地买卖文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以休宁县北山乡为例对徽州土地改革以后的土地买卖文契进行了考察,以资比较。书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拓宽了徽州土地买卖文契研究的领域。
科学普及是一项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就能够有力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本书紧紧围绕人们生活身边的科学,以及青少年普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涵盖了物理、化学、植物、动物、人体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孔当村调查:独龙族》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孔当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民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孔当村调查:独龙族》由黄锐主编。
《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建塘村调查:藏族》通过查阅当地相关历史资料,采访个别农户家庭和个别农民,结合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当地人口卫生、基础设施、经济产业、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作进一步了解,借以观察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人民生活的变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并结合上级政府采取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描述其对当地的影响,并试图从中
地处武陵山区的小茅坡营村的地理交通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匮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茅坡营村在苗族文化传统的保护、苗语教育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迫切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何伟军主编的《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小茅坡营村调查:苗族》通过实地调查,全面而真
白族历史悠久,自古聚居在云南大理洱海周围。至少在3000年前,洱海地区就有白族先民生息繁衍。洱海区域先后发掘了马耳、佛顶、马龙、中和、白去、打渔村、白羊村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它们与剑川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及祥云大波那“青铜器文化遗址”,构成洱海地区原始社会后期向奴隶社会过渡的3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