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蜀素』乃北宋时四川所造、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上有鸟丝栏列,因纹罗较纸粗糙,滞涩难写,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书家不敢挥毫於上,所以宋代湖北郡(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此卷蜀素数余年,直至元佑三年(1088)八月,米芾应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方在这卷蜀素上留下墨迹,即兴写下八首诗,卷末署
《北魏司马绍墓志》全称“魏故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宣阳子司马元兴墓志铭”。北魏永平四年(511)十月十一日葬。志文十七行,行二十二字。《书法系列丛书·中国古代名碑名帖放大系列:司马绍墓志铭》系中国历代名碑名帖放大本系列,精选底本,全文放大,无缺字本,可谓初学入门的经典。
《载道·妙悟·玄解:佛释道影响下的中国书法》按照思想信仰书法名家书法作品的顺序,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书法审美的影响和三家思想影响下的书法创作活动,进行了论述,尤其是对三种思想风格的代表作品进行了专题解说,使得书稿既有理论的阐述,又具实例的佐证,很好地说明了三家思想与中国书法发展的内在关系。 通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自古以来,思想文化大家都喜欢提炼四字格言。《六体对照题字常用四字格言》作者在书法学习创作的过程中,精心收集了对广大读者具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四字格言,分门别类汇集成书,并附有作者自己的书写示范,是一本实用性与观赏性并存的工具书。
字体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学习的人来说,是一条很难跨越的鸿沟,虽然国内外也有相关方面的书籍(以国外作品为主),但终究还是不适合国人的理解和使用(缺少汉字部分,或者内容相对单一)。尤其中文字体设计、应用方面的长期空缺,使国内的字体设计在入门学习时,就显得十分艰辛。致使很多人在使用字体时容易凭借自我感觉的判断,这时因人而异的
又名《正定府龙兴寺碑》。隋·开皇六年(五八六)十二月立。整纸捐高一百五十六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碑阳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及左侧鸟题名。碑阴五列,列三十行;右侧无字;左侧三列,上列六行、中列入行、下列二行。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额高四十二厘米、宽三十一厘米,共十五字:『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在河北省正定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碑帖名品系列:王羲之十七帖》即吴宽藏本,属『勒字本』系统,为卷装本,长一千厘米、高三十点五厘米,帖芯长四五五厘米、高二十五点五厘米。宋帘纹纸墨搨,墨色沉古,字口丰腴,浑朴之气独具。明代为童轩(士昂)、吴宽所藏,帖後有张正蒙题跋。清代入内府,民国时归张伯英。卷内《青李来禽帖》失两行五字。是『勒字本
《青原山诗》全称《次韵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亦称《七祖山诗》、《次韵周法曹游青原山寺》。北宋,黄庭坚诗并书。黄庭坚(一零四五:一一零五),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累官吏部员外郎。工正、行、草书。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秾,入门自媚;其笔法瘦劲圆通,出自於篆书。传世书迹有《松风阁诗》、《诸上
正书,摩崖石刻。高二百六十厘米、宽二百十厘米,字径八至十五厘米不等。原刻位於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之上,後陆续坠入江中,石碎为五。至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二二)冬,闲居镇江的原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历时三个月将残石打捞出水,依原刻行次,黏合为一,移置焦山定慧寺,建亭保护。一九六零年建焦山碑林时,移置宝墨轩。二零零八年十月、二零一
正书。四十二点七X四十二点七厘米。无撰、书人姓名。志原在陕西兴平县崇宁寺壁间,但随崇宁寺毁废,此石亦夫失。明末赵蛎《石墨镌华》载:『石在兴平崇宁寺,为童子摩挲几乎。』此志刻於隋大业三年(六零七)八月。由於志石早夫,塌本极为难得。此志在乾隆年间张填修《兴平志》,遍访此石不见,《金石萃编》亦不载,在乾隆年间搨本已少。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