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江西散文研究》从文本出发,联繫地域文化因素,对南宋江西散文创作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第一、第二章是从地域文化角度宏观地探讨南宋江西文学发展的原因、宋代江西文学思想以及南宋江西散文创作特点。第三至第六章重点分析作家作品,探讨其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书不依据散文的表达方式从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等
作为一个自省意识明确的诗人,作者写下这些"只言片语",这些书信日志、笔记漫录,意在观察自己写作的出发、进程、理想和困扰,以及因之而来的对诗人之病理和伦理的分析。虽然作者声称,"并未刻意营建所谓的写作诗学",但书中文字,在在指向对写作行为及结果的观察、反省。全书分为言辞、诗话、随笔、阅读等五个部分。
作者从哲学、法学、艺术史、文学批评等多学科的角度,考察了《牡丹亭》和《桃花扇》这两部戏曲名著是如何处理身份认同问题的:《牡丹亭》提出并解决了如何确定一个人是“人”的问题,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在与梦、画像与鬼魂的区别中实现的;《桃花扇》则在具体的政治背景下考察了如何识别一个具体的“人”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在明清易代的动乱时期
《中国现代小说物象研究》,本书通过对现代小说物象与传统诗词意象的辨析,对现代小说物象的性质、类型及功能作了简要的阐释,进而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史(1917~1949)上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作家物象艺术的详尽分析,粗线条地描述了中国现代小说物象艺术的发展史。
文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离不开文学网站这样一种平台。鉴于文学网站对国内网络文学发展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及这些网站自身在读者乃至社会中产生的重大影响,本书遴选了出100家文学网站,介绍其发展历程、运营方式、网站特色等。本书也收入了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的一些华语网站;海外华语网站对汉语原创文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文学专区常
本书分为语音、文字、词类、短语、语法和修辞等六章。对《红楼梦》著中大量的考察对象做了统计,并辅之以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论析,还运用了语言学、心理学乃至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对《红楼梦》后四十回著作权这一红学史上的最大难题,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科学论证。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从艺人、文本、语境几方面进行了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研究。首先作者通过对格萨尔故事歌手及其身份的再检讨,艺人称谓与类型的再思考,多学科视野中的故事歌手的演述传统及其阐释方法等方面对艺人进行了新视野下的审视。作者历经多年的田野考察,*时间搜集到了十分珍贵的一手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格萨尔故事
在中国散文史上,出现过“唐宋八大家”等卓然成家的散文家,也出现过桐城派等影响很大的散文流派。白亚楠编著的《中国散文入门寻味》一书,将中国散文分为“山水”“政论”等几个部分,集中向广大青少年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介绍了我国散文发展的情况。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中国散文的发展概况、提高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该书角度新颖,语
“俗对雅。室对家,落日对流霞。”汉语音韵,是汉语的魅力。凡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如有韵尾的话。则韵尾要相同)的字就构成韵。押韵,便是用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音韵美。押韵,有宽韵和窄韵之分。现代诗韵普遍采用宽韵,与近代民间形成的“十三辙”(十三韵)完全相同。“十三辙”的名称是:发花、梭波、乜斜、姑苏
本书对张爱玲及作品之艺术特质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张氏叙事”和“中国味道”两个命题。接下来深入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所创造的日常现代性,指出这个日常现代性其实质正是对错综复杂的五四现代性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