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间体研究:主客完美创生及双元体验观》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有趣且精彩纷呈的相互作用情形及其全新的思想价值表征体,同时借助当代认知神经美学的前沿进展与实证材料间接印证了审美间体得以形成的心脑机制;作者提出了全新的审美解释理论及若干核心概念,并辅之以翔实精细的事据和生活化的诸多事例样本,可为爱好美学与艺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了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近代、现当代的发展历史,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思想、历史地位做了清晰全面的介绍,在提及每种现象流派、每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时,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和观点,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便读者了解掌
以往的美学教材,不是哲学太多,艺术太少,就是教训太多,思想太少。这本教材则力图创新,以独特的方式与读者一起思考美学所归属的纯粹诗性直观的领域。全书以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为诗性直观的根基,形成了一个回到审美活动之事情本身的切实理路,从而摆脱旧美学的美的本质设问、主观一客观二元对立、审美静观等理论陷阱,梳理出了既交美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栏目设有中国美学史论中国美学思想家研究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研究中西比较美学美学书评等;每期也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
“和敬清寂”《茶之书》1906年在纽约首度出版,以优美文辞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一百年来用英语介绍东方思想的*富有洞察力的书之一 “媚态·骨气·死心”《“粹”的构造》凭借西哲之现象学,剖析日本江户时代之审美观日本思想家对现代主义的抵抗,重现日式“粹”之源泉
本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2001年初版,2006年第二版。受到高校学生的欢迎,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拟在原有基础上作适当修订。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适当吸收当代西方存在论(现象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建构有时代特色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理论,发展我国的实践美学理论,使之更好地与中国古典美美学思想有机地结合,成为
本书是美国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著作。本书恢复了美国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将实用主义置于争执不下的分析哲学和解构主义之间,使之在调和两者矛盾的基础上,对多个主体思想作了推进;作者*先从理论上对通俗艺术进行了有力的辨护;作者指出了,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新的伦理形式,即所谓趣味伦理或曰审美伦理。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发表的美学论文选集,第一篇论审美学和中国美学;第二篇论美学史和西方美学;第三篇论审美文化和文艺美学。全书主要以美学的范式与转型为切入点,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学说、范畴及其变化发展,探讨现代审美学建设的基本问题。作者力求拓宽学术视野,将美学理论与美学史、审美学与中西美学、基础美学与应用美学等在研究中结合
有什么样的思维文化,就必有什么样的美学话语。中国审美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特征,根源亦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文化。仪平策、李庆本著的《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聚焦于“阴阳两仪”这一中华民族典型的思维文化范式,全面研讨了这一思维范式与中国审美文化之民族性特征形成发展的本源性、义理性、内在性联系,深入解读了这一思维范
本书分为两个分册,第一分册由杜里奇著,主要介绍了比较美学的一般观点,尤其是从中国美学中的“味”的范畴、日本古典园林理念等方面论述艺术的概念。第二分册由陈望衡著,主要为其中西方比较美学的论著,涵盖了中西方美学的差异,中西方美学的对话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