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节气、关于手艺,关于内心成长的随笔集。旅行作家郭子鹰自《最好的时光在路上》的治愈系旅行哲学后,带来全新“二十四节器”慢生活冒险。十二年自助旅行后,人到中年开始学习做陶,打造私享器皿。历时七年,与泥土为伴,与时间同步,与自我对话,把日子过出“静默的力量感”。他的做陶心得,就是我们的治愈良方。
陈德文是国内资深日语翻译家之一,译有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等诸多名家作品,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等社出版,其译作中散文占了很大比重。本书即其半世纪以来原创抒情散文的集合,主要讲述了其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国内各地,耳顺之年又赴东瀛教书研究的风风雨雨和诸多感触,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读者可从这
“礼赞新中国奋进在建行”丛书将近百万字,包括论文、纪实故事、散文、诗歌、演讲等。汇集了近十年全行员工与时代共命运、与建行同发展的所思所想,是饱含员工智慧与才华的结晶。这份企业文化建设的厚重成果,彰显了全行员工的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展现建行风采,弘扬湖湘精神瑰宝。本书是“礼赞新中国奋进在建行”丛书中的1本,收入中国建
作者在退休后利用大量时间,采取现地游的方法对界巨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孔子、庄子、孙子、司马迁、苏东波故居进行了探访,撰写了其道德情操、理想之源、奋斗历程。并着重记叙了马克思的梦想与奋斗历程、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奋斗过程中建立的友情、列宁的文化人生、孔子的修行之道、庄子的逍遥幸福人生观、孙子的军事思想与兵法、司马迁的苦难
本书是一本关于城市、文化和空间的文化行走随笔。该书以“阅读城市”为贯穿全书的线索,以行走的姿态主要介绍了上海的城市街区及其中的一些独特的、极具文化内涵的店铺、建筑等,带领读者在行走中读城、品生活。书稿按地域划分为8个章节,每章配有自制行走路线图与精美摄影照片。读者既能从书中图文里领略城市的活力与生命力,又能将其视作“打
本书为“自选集”,系“从已出版各集中选辑‘遇事抒情’和‘借题发挥’的随笔”九十七篇而成。所谓“已出版各集”,含《书前书后》《锺叔河散文》《百家文库锺叔河卷》《念楼集》《偶尔集》《天窗》《青灯集》七种,只保留今只存《书前书后》专收序跋和读后感,其他均并入有关各集了。今仍依原来选辑的范围,将《阿罗咪呢》《古人的短文》等三十
本书一九九二年海南出版社初版(九六年再版),收文六十二篇;二〇一二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新版,增删为六十六篇,有初版黄(裳)序、再版张(中行)序和两篇自序。今将此六十六篇,与二〇〇三年东南大学出版社版《锺叔河序跋》三十二篇、二〇一〇年湖南文艺出版社版《念楼序跋》五十三篇、外一种《念楼读后》四十一篇、二〇一四年海豚出版社版《人
本书是一本自选集。有自序说明,所选的文章,内容多为“写本人和别人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总是记得的”,计六十六篇。今将也是“写本人和别人的事情”的《我与曹家》《李普走好》《波特兰看读书》等三十篇加入,并将看起来不太像是“写本人和别人的事情”的《喜与忧》《书的未来》《三味书室与三味书屋》等十一篇移出,存文八十五篇。文章均按写作
本书有五辑,收文一百五十六篇。第一辑三十二篇,除首二篇外均作于二〇〇一年,有半数收入《念楼集》(安徽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三)。第二辑三十二篇均作于二〇〇二年,有半数收入《偶然集》(凤凰出版社,二〇〇三)。第三辑二十二篇均作于二〇〇三年,有二十一篇收入《天窗》(湖南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四)。第四辑三十七篇均作于二〇〇四年,有
本书以“学习短文”为宗旨,充分展现古文言文精炼简约之美。本书共收锺先生文二百六十一篇,这些文章依照原文出处分为二十八个单元,每篇的原文一般不超过一百字。按照双页简体横排,依次有标题、“念楼读”“念楼曰”,对古文细致剖析,力图从文学的角度描摹出古代文人生活的侧影。本书单页简体竖排,大字原文小字脚注的版式,给读者以晓畅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