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灾害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叙了自然灾害的恐怖场景、人们困苦的生存状态与痛苦无望的心态,记录了多种抗灾、救灾及防灾手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以文学为本位,采用灾害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古代文学的灾害书写进行了宏观考察,总结了其中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对当下精神文明
本书所收文章,立足文学出版现场,既有对重要文学作品的解读(如梁晓声的《人世间》、刘震云的《新兵连》、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对重要作家创作状况的深度剖析,也有对重要文学说法的实情展示和对当代文学创作态势的悉心体察。
本刊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摘丛书之第二辑,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2021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和推荐,并以栏目专家撰写的“主持人语”作综述与导读。入选论文经过栏目组初审、主编复审和同行专家的
本书收录朱彝尊研究特约及研究会会员文章等。全书分为经学研究、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朱彝尊与嘉兴文脉传承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对朱彝尊重要目录学著作《经义考》的研究,如揭示《经义考》的文献典范意义,考察其中著录的具体条目,或与其他古典书目对比研究,探究朱彝尊的目录学思想等,又有对朱彝尊诗词《鸳鸯湖棹歌》注析,对朱彝尊家世、交游
本书收入作者近十年来所撰写的十二篇文章。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研究,此书所论亦不出此范围,但其重点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学理论的研究,更是对古典文学理论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如何凸显其时代特征与阐释方法等问题的新探索。于是“思想史”“观念史”“编年史”成为本书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着重论述的核心。本书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
本书分为四辑,主要内容为对广东等地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以当代视角对广东文学经典进行再阐发,并就广东文学进行探索和瞻望。作者密切联系各位作家的性格、人生经历、写作环境,以平易近人而又不失专业与理性的语言展开阐释,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以及作品书写的时代环境。
本书聚焦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研究,分为三编:第一编“现代革命文学观念的建构”、第二编“现代革命文学的叙事逻辑”、第三编“现代革命文学的历史空间”,以革命文学运动史料、文献的收集及整理为基础,探究西方“非左翼”文学对中国革命文学观念建构的影响研究,从社会史角度探究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空间。
本书是由青年作家贾行家所著的,旨在带领孩子们读懂老舍的阅读辅导书。图书从童年、少年、青年几个阶段,分析老舍的生平,让孩子们认识老舍其人、其事,从而更好地走近老舍,理解老舍。通过引导精读《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断魂枪》等中小学生必读的老舍作品,作者分析了老舍作品中的语言之美、意蕴之美,让孩子们体味到中国文学的魅
本书主要收录先秦兼及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单篇论文,作者均为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所收论文反映了时下先秦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一线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水平,值得参考。本书收录18篇论文,涵盖以下几个主题: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中的《诗》学与《诗》论,屈原其人其文与楚地研究,伏羲、黄帝的历史地理学
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它们代表着相反的两极,前者试图以资本统合整个文学场,后者则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