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你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约定么?你知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说两人一天不见,关系便已疏远么?你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不是美眉,而是老翁么?原来,以往我们所读到的《诗经》解析,既不符合《诗经》原义,亦未继承先儒之说。赵缺新著《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选取了《诗经》中三十三
《清代前期通俗小说传播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清代前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机制,围绕书坊与小说的关系,对清代前期小说的传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分别从传播的八个要素:信源、编码、信息、解码、渠道、读者、反馈、噪音出发,论述书坊在清代前期小说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清代前期小说传播的过程、特征和效果进行总结,以便全面地认识清代前期小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主要包括:戏曲改良思潮和现代戏曲理论的奠基、戏曲的现代化:五四戏曲论争与现代戏曲观念的确立、从新剧到国剧:现代话剧批评的发端与问题、从爱美剧到民众戏剧:现代独立戏剧观的形成与发展、谈剧亦有专门学:现代话剧理论的引进与建立、为真理服务到底: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以救亡为主潮:戏曲演进的民族
《封神演义》的故事脱胎于商代末年武王伐纣的一段历史,并在真实人物与神话传说中产生了一段交集,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正邪大战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奇法术。本册书即是以封神演义中的代表故事为主要内容,在复述故事的前提下重新归类总结,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可以作为了解《封神演义》的普及型读本。
本书分上、下两编共11章,评述了中国当代诗学由客体诗学向主体诗学流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复杂性。上编研究1949-1976年的中国当代诗学;下编共6章,研究1976-2003年的中国当代诗学。
在《文学传统与文学翻译的互动》中,“中国现代小说”是指与中国传统小说相对立、吸收了西方小说元素的中国白话小说,近似于胡怀琛的“现代小说”,而非反映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彷徨、怀疑等的现代派小说。本书研究的着眼点不在文学,而在翻译,换言之,本书是以清末民初的小说为载体,研究文学传统与文学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晚清至“五
该书的可贵之处是从文体的角度,对新世纪长篇小说采用系统的、科学的、富有学理性的整体研究思路进行宏观考察,致力于揭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内在规律和美学品格,为长篇小说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参照体系,为人们观察、研究、把握、评判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成就提供了一份经过梳理的、理性的、有一定说服力的证明材料。
《草原文学新论》是自治区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项目之一。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篇,包括十一篇阐述草原文学界定、草原文学与蒙古族文学和内蒙古文学的异同,草原文学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多民族性,草原文学作家群及其领军人物,草原文学流派问题的争论等诸多理论问题。下编为作家篇,包括二十一篇草原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论述,其中
晚明清初是中国诗学鼎盛的时期。《晚明江南诗学研究》(作者张清河)以江南诗学为研究对象,对晚明诗学现象、诗学进程作尽可能深入的解读和阐述,以期将明清诗学还原为一个生命整体。明代文学发展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至晚明,江南文士完全成为文坛的主体。他们尽管不如王世贞才富学赡,不如袁宏道穷新极变,亦不如钟、谭矫异抉幽,但秉承世家“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瑰丽多姿,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人们在阅读数量众多的古典小说名篇佳作时,可以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得到审美愉悦的满足,但其强烈与深厚程度却往往大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水平或高或低,即理性审视古典小说的能力有强弱之分。文学鉴赏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阅读过程,而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