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古文论早期思想的相关性,分为四个章节,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方面:(一)从考古遗存看三代审美风尚。上古三代虽时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早期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机制等为后来文论话语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前理论准备,而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则可与传世之审美心态互相对比印证,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二)从符号
“梦记”作为明确记有做梦日期的、记主本人的梦境记录,既是了解古代人梦信仰的一面镜子,也是了解记主思想活动或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作为中日共有的文学形式,“梦记”文化在两国源远流长。梦既是他们与神灵相通的桥梁,也是支撑他们道教信仰的基础。佛教中的“梦记”见于王琰和善导著作中的序文或末尾。无论是茅山派道士还是王琰或善导,他们
中国非虚构诗学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中国文学原本有古老的非虚构传统,自先秦以来,除虚构作品外还将大量非虚构作品纳入文学范畴,其间蕴含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学即虚构”纯文学观念影响才出现断裂。然而,纯文学观念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排斥出去,不仅不能阐释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当
象喻批评是指以象为喻,文论家用来进行文学理论批评活动的方法。它是我国最具中国特色、最为典型的文学审美批评方法,具有广泛的存在。本书旨在对象喻批评进行系统性的整体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象喻批评理论内涵的共时考察,包括象喻批评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等,二是象喻批评发展演变的历时研究,包括象喻理论的历时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典
新疆独特的文化地理是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的文学风土,本书以文化地理学的视域来观照新疆当代文学创作,着重于新疆当代文学文化空间的研究,力图显现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学风格、作家心理形成的塑造作用。著作在地理、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综合考量中,以新疆当代作家作品为支撑,分析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丰富的人文地理、多元的文化因子等对于作家精神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45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
书稿共为三辑——“鲁院现场”“阅读拾记”“木铎文声”。第一辑中收录的是作者近些年对鲁迅文学院学员作品的评论,鲁院学院作品丰富,因此作者所写的评论也多样,有对小说创作特色的评介、有对散文特质的评论,还有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温暖观照。第二辑主要是对当下文学作品的短评,文短意长,既有对文本的关注,也有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创作理念的探
中国文学研究有着十分丰厚的学术积累,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但这也意味着取得大的突破越来越困难。如何走出文学研究的瓶颈状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研究持续深入的进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所收文章无论是研究古代作家还是研究现当代作品,都是着眼于这一问题展开。本书所收文章涉及诗文、小说等文体,视野开阔,
作品集《女作家学刊·第八辑》是对女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与研究的学术性图书。由著名文学理论家阎纯德担任主编。具体内容包括名家春秋、张洁纪念专栏、范小青专栏、迟子建专栏、曾镇南专栏、舒晋瑜访谈专栏、名家天地、汉学视野下的中国女性文学、作家作品论、四季评论、性别意识研究、名作家史料研究、台港澳及华文作家研究、当代女诗人研究、
本书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中,以历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及其作品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究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生成方式、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