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六部分组成,分别为生命之源、农业为本、多元汇聚、礼天法祖、玉出红山、王权初现,从红山的古老起源到丰富的水源,从农业为本的发展到多元文化的汇聚,再到礼天法祖的传统,让孩子们感受古人的智慧与信仰,展现古国的生机与活力;玉出红山的骄傲和王权初现的历程,更是全方位呈现了古国的独特风貌。生动的图画与简洁的文字相得益彰,带
长沙市天心区历史悠久、商贸繁华,文教昌盛、人才辈出,这里曾长期是长沙乃至湖湘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深入挖掘天心区丰富多样的文旅资源,概括提炼出具有辨识度的“天心价值”,即古城长沙之根、湖湘文化之源、血性“铁城”之魂、革命胜地之光、湘城商贸之盛,全书按此分为五章。每章相应介绍天心
本书为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考古博物馆)编撰的文物考古图录。所收录文物全部为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品,有明确的出土地层和单位,故时代明确。共收录394件器物,按时代分,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西周、东周直到唐宋元明,其中以新石器时代和宋代遗物为大宗;按材质分,有陶器、玉器、石器、铜器、骨器以及玻璃器、
此书稿系敦煌研究院建制以来80年工作成就回顾性总结性的资料汇编,同时也是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敦煌研究院座谈会5周年的汇总资料。此书稿分“机构建制和历史沿革”“保护研究”“学术研究”“文化弘扬”“管理服务”“党的建设”六大部分,以时为序地系统、全面地回顾了80年来的成就,重点突出“十八大”以来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新成就、新形象与
艺术风尚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对某种器物或流行样式一时的崇尚,它以一定的艺术形式或载体,表现人类创造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形态。本书稿以明代青花瓷的艺术风尚演变作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明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以景德镇御器厂(1369—1643年)生产的青花瓷为主要考察对象,来追寻青花瓷艺术风尚演变中的文思、器技、纹饰等
本书稿共分为七章,内容包括红山的组成、红山的形成、中生代的红山、新生代的红山等,从红山文化的首次发现地与命名地——内蒙古赤峰市红山的物质构成入手,详细论述了红山自3.85亿年前形成以来所见证的生物演化、海陆转换、山脉隆升、环境变迁、文化更迭,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山独特的地质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红山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该书以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媒介,通过“暗香浮动——元青花四爱梅瓶特展”“花开并蒂梅韵江城——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联展”“钟聚祥瑞郢王史话——钟祥明郢靖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系列展览,从展览的策划、文案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进行图解。
本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是一部主要反映广西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研究的文集。本书设置了“文物鉴赏”“文博之窗”“文化遗产”等板块,收录博物馆建设、展览陈列、文物管理保护、文物鉴赏、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等方面的文博类科普文章17篇。各篇文章皆是作者根据广西各地博物馆馆藏,或从独具广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出发,或从史料典籍中抽丝
本书是一部考古学研究资料的影印作品。安特生1924年在西北调查时,发掘了一系列半山、马厂期陶器,巴尔姆格伦作为安特生的助手,将安特生给予的半山、马厂期陶器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于1934年出版了《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一书。该书对安特生发掘的半山、马厂期陶器进行了详细介绍,不仅是了解史前时期洮河流域彩陶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而
本书收录近200方散落在苏州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各处的碑刻,这些碑刻往往散落民间,湮没无闻。作者逐一释文。通过点校和研究,揭示历史和背后的故事,使得书写在石碑上的史诗跃然于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