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岭南学术思想丛书》的一种。该丛书选取历史上岭南学术思想中对后世影响较大及最具代表性的诸方面进行深入阐述。九江学派是指以朱次琦为开创者,以简朝亮、康有为为承续和弘扬者,以梁启超、邓实、黄节等为代表的三代学人群体。本书以九江学派的思想史承继为著述线索,在论述九江先生与简康二公的生平与思想之外,重点论述了九江学派的学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子书。自唐代被视为伪书后,一直被学界忽视。马王堆帛书出土后,它重新回到学者的研究视野。本书有以下两个研究重点:一是论证了被柳宗元批评为伪书的《鹖冠子》的真实文本性质与历史地位。本书分上下两编研究。上编就《鹖冠子》19篇中的12篇考证其成篇年代、学派归属、思想主干;下编综合研究,主要从鹖冠子与《鹖冠子
本选题为“上博简《论语》类文献研究”,研究对象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中与《论语》内容、体裁相似的文献,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问于孔子》《君子为礼》《弟子问》《孔子见季桓子》《颜渊问于孔子》《史蒥问于夫子》12篇文献,内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鲁哀公、子赣、季桓子、季康子
本书第一章介绍孔子及孔门弟子。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为道德根本,孝悌为先——孝悌篇;诚信做人,敬业乐业——忠信篇;知行合一,终身学习——为学篇;践行仁德,驰骋职场——仁道篇;善与人交,合作共赢——交友篇;工匠精神,修己以敬——君子篇;国之所需,心之所向——论贤篇。每章围绕经典章句进行品读,既有章句的解释,又有今思论语评析。
本书是日本历史著作《太平记》的研究专著。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介绍了《太平记》的内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义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对尤物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太平记》中的"尤物叙述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观的作用和特点。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对忠臣观接受的基础之上,以楠木正成和万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为叙述为中心,
原儒指的是自尧舜以下直至孔子的圣贤及其儒思。儒门虽自孔始,儒思却其来有自,还原儒学以孔子的面貌问世之前的原初形态,把握儒学在前孔子时代的起源与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中国文化价值的蜕变逻辑。 本书从神话传说、经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取得线索,追溯原儒的谱系与事件,展现原儒如何在巫教、夏、商时期氤氲成形,在两周成就以文王、周
本书主要介绍的是著名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大学》属于《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有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原也属于《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
本书是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的著作。本书从《论语》对青少年性格养成的作用这个角度入手,通过“自我修炼:如何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人处世:与这个世界自在地相处”“情绪管理: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三个部分进行了讲述,每部分具体包括《论语》原文、注释、作者的讲解等。书稿的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较强,有助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本书上篇从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出发,详细介绍其天人观、人性论、王霸论、文学思想等,重点在揭示荀学与孟学的差异,即在主张“天人合一”的孟学一派之外,还有开创“天人相分”的荀学一派。下篇从荀学史的角度,对不同朝代的荀学研究做出系统梳理,其间颇涉反荀的论争,但作者重点在于论述荀学如何在曲折的历史潮流中得到传承
本书通过简洁精美的画面搭配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读者讲述《易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用漫画的形式对六十四卦的内容进行图象化的表现,让抽象的文字内容变得更直观,更利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