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刊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专刊。
“日本结”有双重寓意:一是团结,国民一体,在开放的世界中极其排外;二是心结,根深蒂固,盘缠在中日两国民众之间。“日本之谜”能否破解?“日本文明”是否成立?日本的现代作为留下了许多令人费解的疑团。《日本结》以地缘历史哲学为认知平台,在人与自然的基础关系中追索民族根性及其文化抉择,看日本特有的“世间”社会和“间人”生活之由
《韩国研究论丛》为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5年,致力于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发表文章涉及朝鲜半岛问题研究的各个领域。全书设有政治、外交与安全;历史、哲学与文化;社会、经济与管理三个专题。
《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徽“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它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训练和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
本书旨在让人们通过绘画了解江户生活,共由七个主题构成。①《江户的城镇》,从“江户城”开始,到游览胜地“王子”,介绍十六个地方,可以一览江户的全貌。②《武士的装束》,具有代表性的武士正装,以及奥勤(内勤侍者)的装束。③《官吏和刑罚》,介绍了“寺院和神社奉行”“城市奉行”“火付盗贼改”。各种与力、同心的打扮和“拷问”“处刑
在内藤湖南的日本文化研究中,他始终把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放在重要的位置,认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收入《日本文化史研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6》的文章均译自《内藤湖南全集》(筑摩书房1969年版),多为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演讲稿,主题涉及神社、香道、城市、
《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1916年,两个人秘密地达成了瓜分中东地区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他们是马克·赛克斯和弗朗索瓦·乔治-皮科,前者是一位有远见的英国政治家,后者则是一位心怀怨恨的法国外交官。二人在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沙洲中画了一条线,共同确定了中东地区的新版图:英国管理巴
本书将从政治参与、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身份认同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展示阿拉伯少数民族在以色列建国近七十年来的生存状况,并通过对以色列政府、执政党及犹太主体民族对境内阿拉伯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态度进行分析,揭示以色列作为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如何在国家安全、国家的民主性与国家的犹太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以色列国家及犹太主体民族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
《中亚史(第四卷)》论述了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期近三百年间,蒙古人和突厥化蒙古人政权在中亚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从内容上看,《中亚史(第四卷)》继续论述封建制度和封建关系的发展,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中仍然属于中世纪史范畴;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与突厥王朝时期一样,这一时期的中亚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亚史(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