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诗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口语诗研究》是国内讨论口语诗歌的第一部专著。作者以诗学探讨与诗人专论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口语诗大致的历史,细致分析了口语诗可能的诗学,评估了口语诗的意义,并对口语诗歌的代表诗人和主要群体进行了介绍、评论和总结,并且征引了大量作品。在亲切可读的叙述里,读者可以增进对口语诗这一新兴的、影
《中青文库·新启蒙话语建构: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社会》试图从语文学的角度,通过对《受活》核心词语和象征符号背后所涉及的词义变迁、历史语境和种种社会生活冲突性存在的分析,进入言语的语言系统,去寻找它的起源,它背后可能蕴涵的文化心理机制,以及被我们自己和时代所遮蔽的东西。通过对《受活》中所涉及的语言及语言背后的历史、
本书以英汉诗歌比读与翻译研究为论题,选择带有普遍性的诗歌主题为个案,利用语言学、文体学、诗学与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解析了每一个案下英汉诗歌的异同及原因。
《焚红尘》是一部新形态的《金瓶梅》。浸透古代与当代的苍凉、凄美,以及令人惋叹的萌芽般的柔情。
张爱玲于1969年在台湾发表《红楼梦未完》;1973年《初详红楼梦》刊载于台湾杂志;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二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6年《三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后通篇改写《三详》,此外一路写下去,1977年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红楼梦魇》。
让从未看过原著的人也迅速爱上《红楼梦》,让你直接看此书就可以轻松入门《红楼梦》。中国绝大部分的“红学专著”——包括俞平伯、王朝闻、刘再复、十年砍柴等名家——其阅读前提(对读者而言为“最大障碍”)是:必须先熟读原著。如果读者还没有看透原作,一切就免谈。事实上,很多中国人是无力读进《红楼梦》的,虽然曹雪芹基本上是用白话文写
生活在大唐社会中,特别是生存成长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诗人们,在当时时代精神的哺唷、感召下,很多都怀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致逸兴,他们都希望足履紫霄,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大展宏图。当时,有抱负有才干的知识分子要步人仕途,有两条路:一条是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共11章,包括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成要素;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及其功能;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问题;中国文学史的时间等内容。
研究阐述了现代文学流派中的京派的道家因子,研究阐述了京派小说如何接受、阐释与消化老庄美学,在当下中国文化建设所力倡的“激活传统文化,彰显现代价值”的历史大语境里,能够给本土化与世界性交融汇合的对话空间,提供厚实的经验和深刻的启思。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主要从史传、说书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入手,探寻了古代小说的生成机制、叙事特点及其文体形态,发表了一些较有启发性的见解,诸如:早期的章回体历史演义,主要是通过“按鉴”的方式从“通鉴”类史书中衍生出来的;通俗小说文体中诸多“非书面”的口头创作特征,是基于口头记忆、书场演出、听众接受以及说书伎艺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