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书毛泽东的诗词,意境高远,蕴涵丰富,表达了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伟岸人格和光辉思想,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陈东久的书法作品溶今铸古,立意新颖,不困于一格,不因形伤意,自成风貌。毛泽东诗词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书法的演绎,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作品中对毛泽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史二氏墓志铭稿》,纸本,由《王长者墓志铭稿》和《史翊正墓志铭稿》合成,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王长者墓志铭稿》,行书,纸本,30.3cm×78.5cm,凡22行,328字,约书于元祐元年(10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后期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书法出入晋唐,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自成一格,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册收录董
本书汇集明代文彭至近现代中国篆刻名家边款7500余条,涉及印人约300位,为当代篆刻名家韩天雍教授近20年研究成果。书稿按照印人时代与创作时间排序,将所汇集篆刻作品的印文和边款内容加以释读,附印人小传、创作年代和部分作品印面、边款图片,对款文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诗词等加以注解。因传统印谱出版中鲜有识读边款释文,即
本书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颜真卿行草书法的代表作,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本书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短行计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颜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
本书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碑刻,隶书,立于永寿二年(156)。碑高173厘米,宽78.5厘米。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碑阳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制造礼器等活动;碑阴及两侧刻当时资助立碑官吏姓名及钱数。该碑笔法瘦劲雄秀,结体雍容端庄,方整秀丽兼而有之,历来被推为隶书范则。此本为王懿荣王崇烈父子以及孟宪章递藏。碑阳
本书又称《集柳碑》,金皇统四年(1144年),普照禅寺主事和尚妙济禅师觉海对寺院进行扩建和修缮,碑一面请仲汝尚撰写《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的碑文,另一面集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墨迹,最后由名记刻工仲汝羲精刻于石上。碑文结体严谨,遒劲峭拔,斩钉截铁,寓圆厚于清刚之内。此拓本曾为李日华、金农、黄钊、翁方纲、庞泽銮、李国松等递藏
本书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五月十日后不久的一方碑刻,无撰书者姓名,字体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三老碑》出土时碑额已断失,现存碑为长方形,高91厘米,宽45厘米,四周俱损,成不规则曲线状。碑面文字有界框,高23.5厘米,宽36厘米。框内以界线分左右两直列,右框再横向界分成四块,
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现存刻帖或为唐人根据原本所摹,或为伪托,但应属“伪好物”。由于它具有钟书的基本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得到书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认为,在此帖显世之后,“天下之学
本书利用大数据,通过海量图版,对碑帖版本传统鉴别点进行排比,进而提出新的卓有见地的观点。传统碑帖版本鉴别,多是通过人大脑的图像记忆,即使是长年从事研究的专家,也很难做到关于鉴别点的准确且海量的图像记忆与提取,错漏之处可以想象。即使是现代博物馆、图书馆的专家,能够进行图像的平行目视比对的资料也一般仅限于本单位所藏。利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