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学批评、性别话语研究、文化研究等,以当代美国非裔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当代美国非裔居民的生存伦理、身份认同和伦理选择、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美国非裔家庭和社区伦理规范与个体身份建构的关系进行挖掘和阐释,发掘美国当代非裔小说在伦理叙事上的一脉相承和演变发展。在政治价值和美学价值之外
24岁的小镇青年吉尔伯特被困在麻木的生活里。父亲自杀后,母亲因崩溃而暴食;弟弟阿尼有智力障碍,曾被医生诊断活不过十岁;姐姐为照顾家里付出了太多;妹妹正值青春期,极其任性……他一边渴望逃离这个家,一边却不得不挑起重担。直到有一天,小镇上新来的女孩贝基骑着自行车经过,吉尔伯特终于在暗淡的日常中看到一丝闪光。生活究竟是为了什
本书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生前最后一部诗集中英双语版。诗集包含15首诗(其中有两首组诗),展现了诗人步入人生末尾之时,对往事的回忆,对过去人生经验的淬炼。这些诗有很强的叙事色彩,比如在《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里,作者写到了把苔藓制作成食物以及修剪苔藓的工作,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以及死亡的临近;《拒斥死亡》
E.L.多克托罗(1931-),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纽约犹太人家庭,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硕士学位时参军。退伍后相继担任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剧本审读员、新美国文库出版社编辑、日晷出版社总编辑,1969年起专事写作,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多克托罗自1961年发表小说《欢迎来到艰难时代》至今笔耕不辍。主要作品还包括《但以理之
本书作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进入到人类的大脑世界,为我们展开了一段段奇妙的神经科学故事:幻肢现象,连体双胞胎大脑的故事,可以侵蚀病人记忆的病毒,可以通过舌头“看见”世界的盲人,等等。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生动、翔实、富有趣味性的描写,深入地了解到大脑还不为人知的种种可能,更好地理解我大脑运行的逻辑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
没错,纽约确实生活着一只恐龙,他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恐龙,他叫玻利瓦尔。 他喜欢吃咸牛肉三明治,喜欢喝加酸橙的汤力水,喜欢收集旧书、在旧唱片里淘宝,喜欢逛博物馆,喜欢看《纽约客》…… 他像每一位纽约客一样,在这座繁忙的城市里穿梭。但是,除了小女孩西比尔,从来没有人见过他!!! 当一张意想不到的违章停车罚单将玻利瓦尔卷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闲暇时光”是利奥波德对于爱好的认识,也是他思想的起点;第二部分“狩猎时光”是他的日志,细致、真实地记述了他的野外生活和狩猎体验,将真实的利奥波德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部分“环河”用散文的体裁论述了土地、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奥波德理论体系的核心。
本书力邀二十一位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围绕“孤独”展开创作,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切入点,触及孤单与性别、性欲、成瘾、移民、不安全、疾病等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多篇讨论“女性孤独”的文章。我们的社会期待女性通过社交与情感将一切人事物弥合起来,把享受孤独的女人视作女巫或怪胎。因此,为女性提供更多空间来审视并
这是一部中篇小说。女主人公埃莱娜身患帕金森病,必须靠定时吃药才能勉强维持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力。然而,她还要面对女儿突然死去的事实,警察认为她女儿是自杀,她不相信,于是埃莱娜拖着不听使唤的脚,努力翻找女儿的电话本,去拜访女儿的同事、朋友、前男友,冒着在阿根廷的大街小巷随时会失忆、会迷路的危险,找寻女儿死亡的真相。调查女儿的
《我们是幸运的》是由美国作家乔治娅·亨特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祖孙三代、共12口人的波兰犹太家庭全家人奇迹生还的真实经历写就。事实上在库尔茨一家生活的拉多姆城,三万名犹太人中只有不到三百人幸存下来。大屠杀中,这家人有的深陷隔都,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被清洗的危险;有的被潜送至西伯利亚劳改营,食不果腹、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