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幅现象学全景图:展现休谟、斯密、狄尔泰、利普斯、弗洛伊德、荣格、拉康、胡塞尔、海德格尔、施泰因、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勒维纳斯、霍夫曼、斯洛特等人关于同感的思想,同时作者在“同感-他人-道德”的问题框架下,深入探讨了自我与他人、审美与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等重要的具有实践意义的伦理学、哲学问题。
认知现象学以认知经验为研究对象,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热点问题。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围绕着认知现象学的背景、内涵、核心问题、不可还原论证、可能路径,以及认知现象学带来的启示及其拓展等论题展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追溯了认知现象学的生成脉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认知现象学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强调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阐明可知性悖论的缘起,分析可知性悖论推导过程中所使用的前提,构建刻画可知性悖论的双模态逻辑语言,以及评述国内外代表性解悖方案的优缺点;下篇提出解悖方案的新思路,构建一批新的逻辑系统,对原逻辑系统进行强化或弱化,从而厘清导致可知性悖论的关键所在。
2025考研管综涛叔马玉涛逻辑24天突破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理门论》因明逻辑体系的整体研究,下篇是对《理门论》全文的注释和今译。在本书中,作者强调:要搞清陈那因明的逻辑体系,必须读懂《理门论》原著;要真正把《理门论》的全部论述当作一个完整体系来读,而不是把它们割裂成几部分来读;要我注《理门论》,而不是用《理门论》注我。本书还强调了掌握正确的逻辑知识是
本书的研究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解释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即人的此在)。另一个目的涉及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特殊方式,即精神病理的方式。这两个问题分别属于专业与方法截然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第一个问题处于现象学哲学的框架中,第二个问题属于精神病理学。本书将在不同形式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即以不同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家
本书首先阐明了适用于各个论证领域的基本分析模式(主张、根据、理由、支持、反驳和模态限定词),在此基础上将基本分析模式应用于法律推理等实用推理的领域,探讨了与论证的理性批判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主要是关于谬误的理论。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逻辑是研究推理的科学,语言逻辑就是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问题的科学。它与一般逻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者的综合。符号学是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价值哲学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
《因明正理门论》是玄奘在公元7世纪翻译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一卷,近八千字,但内容深奥,不易读懂。译者以沈剑英先生的《正理门论译解》及郑伟宏先生的《正理门论直解》两本书的注解为主,查阅所有汉传因明方面的资料,同时,对照《集量论》藏译本及《入论》藏译本,首先翻译文本,其次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部分作大量注释。最后,通过汉藏因明
本书按照全新的管理类和经济类联考考试大纲,根据专业学位硕士逻辑科目考试命题趋势的变化,从考生的难点、困惑和需求出发,通过体例的创新和实例讲解,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考试的动向,高效地解决复习中的问题,掌握逻辑解题的套路,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本书主要分为导学篇、基础篇、强化篇和冲刺模拟篇四部分,帮助考生从理论到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