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37篇文章,是从作者发表的百余篇CSSCI论文中选出的,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的问题,并对科学史、中国历史上的科技人物、外国著名学者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论述等进行了阐述,角度和论点较为新颖。绝大多数收录的文章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科学技术哲学》等文摘全文转载、主体转载或论点摘编;9
本书重点提出并研究了“技术物”的概念,作者在本书中,试图将技术对象重新引入文化,停止它纯粹的工具异化,发现它所包含的人性价值,而哲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所有权或使用关系的名义忽视这些价值。本书建议将属于技术的文化场所恢复为技术,并通过特别研究其起源的意义,赋予技术物一个本体论地位,以及审美对象或生物的本体论地位。本书主要从发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群山沙漠间,一场科学与思维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这场科学运动的神经中枢是一个名为圣塔菲研究所的智库。聚集在这里的研究人员形形色色,既有梳着马尾辫的研究生,也不乏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和菲利普·安德森,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探寻一种底层的
这是一本以9~12岁儿童为目标读者的历史科技知识科普书,全书以中国科技历史发展进程为背景,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著名科技成就,如东汉时期的造纸术、北宋时期的指南针等。在内容展现上,图书采用文字介绍搭配细节图片或彩绘插画的形式,详细展开讲解每一种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或构造,从而保证知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图
本书稿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成长”“方法”“证明”“批评的终结”“智慧”,阐述了塞尔思想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对科学哲学的思考。该书稿对于我们理解塞尔的思想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二战后法国思想界的整体状况,促进我们对科学在当今人类社会的意义作出有价值的反思。
生物的复杂形式意味着“设计”,因而也意味着存在一位设计者。——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对这一论点提出质疑近150年后,我们仍然会从设计的角度来谈论生命,例如眼睛的功能、蹼足的用途、鳍的设计。为什么“来自设计的论点”如此顽固?历经多年仍在发展的达尔文主义是否必然会推翻这一论点?《达尔文与设计》是关于这些争议性问题的权威著作
本书把握住技术与科学理论相互促进这一脉络,通过“走出黑暗时期”“科学的奠基人”“启蒙运动”“大图景”“现代”五篇,将科学如何环环相扣、渐进发展的历史娓娓道来。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专家孙小淳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通史,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特征,并放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中,揭示中国重要发明与创造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同时,作者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明确的逻辑线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发展和转变。从四大发明到农业、医学、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具体实
《中国元朝科技史》原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云峰教授,本书隶属于1994年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全史”系列丛书,张岱年、季羡林任名誉主编,史仲文、胡晓林任主编。《中国元朝科技史》作为一部断代科技史,涵盖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农牧业、水利学、建筑学、手工业技术、中外科技交流等部分。元代科技发展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对后世产
本书是刘兵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们在科学编史学研究方向的成果精华汇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研究新方向的科学编史学考察,包括建构主义、女性主义、人类学视角的科学编史学以及科学修辞学、视觉图像等与科学史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编史学人物研究,涉及皮克林、伽里森、阿伽西三位科学编史领域的重要人物;第三部分是科学编史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