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书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
罗伯特·凯根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在我们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意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内涵,包括我们对他人、自己与关系的认识,包括我们的经历、当下与未来的预期,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决断与取舍。 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维系内在世界与外在关系之间的平衡
新唯物主义:阿尔都塞、巴迪欧、齐泽克
从全球问题的现实出发,考察从阶级中心论、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旧的政治思维方式向合作、对话、协商、共赢的政治思维方式的变迁逻辑,在此基础上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与实施方略。首先从资本逻辑的视角考察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以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背景,然后考察全球化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就前者来说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
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道论》原名《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主要以存在的形而上考察为指向,其中既涉及世界之在,也关乎人自身的存在。作为形上的沉思,这种研究也可归属于当代中国哲学,而后者则是更广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延续。2008年再版时改为《道论》,以此体现其中国哲学的背景以及它与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历史
《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的反思致力于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启蒙就是彻底而神秘的焦虑,启蒙源自一种深层的恐惧。在启蒙、主体性蕴含着的焦虑中,主体与客体的距离是关键:疏远是消除焦虑与恐惧的基本策略,是撇开个性、特殊性而普遍化的关键所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作为消除焦虑与恐惧的方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启蒙不再与神话、诗完
本书从哲学维度分析了文化与价值、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价值与核心价值观、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优秀儒家道德文化之间的关系,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价值的涵义与功能、价值在文化中的地位、多元文化的发展轨迹、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实现认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特别是转换认识论的研究视角,从主体方面看认识,具体地考察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加工方式;转换认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以主体为轴心审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着力探讨作为知、情、意有机统一的主体性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展开和在认识结果中的投射;转换认
全书立足于全球视角研究全球知识的传播与交融,力图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传统史学观,更加重视欧美之外的世界在全球知识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以弥补全球知识史研究的落后与不足。该书编写始于2010年4月9日-10日召开的一次主题相同的学术会议。会议主要探讨了知识与文化方面的历史在全球知识史研究领域弥补的不足,是一本值得翻译的外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