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从诗人蒋人初1988年出版《微型诗集》、创办《微型诗报》,到成立“微型诗研究小组”、出版“微型诗系列丛书”的艰难发展过程;下卷着重讲述年轻诗人继承老一辈光荣传统,促使微型诗由单一纸刊向纸刊与网刊并存状态过渡,少数老派诗人向众多青年诗人过渡的盛况,进而推动微型诗迅猛发展,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的大好局面。
“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丛书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由国家档案局组织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编纂出版的系列图书,《高彦文战时日记》为该丛书中的一部。高彦文生于1915年,是江苏句容东昌乡张家甸人,抗战期间,他将大量与亲人、同乡、朋友、同僚、上司的来往书信原件收藏于日记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徐志摩、朱自清、郁达夫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的40余篇关于孤独、独处的散文。他们或直击主题,或慢慢铺叙,书写着自己对孤独、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用真实又细腻的笔触告诉读者,孤独并不可怕,那是直面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最佳时刻。一个人如果能够直面孤独,与孤独和谐共处,他必然也有能力承担起自己生命中的责任来,成为一
父母是子女最坚实的倚靠。他们盼你长大,又怕你长大;希望你能乘风破浪,又担心你被风吹雨打。长大后才慢慢明白,所谓的长大成人,其实就是你一天比一天接近天空,父母一寸又一寸地归于土地。来日并不方长,别等,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永恒的遗憾。 这本书收录了史铁生、丰子恺、萧红等近20位文学大家写给亲人的经典散文,饱含了他们最深沉
作品立足楚地草木、鱼鸟和江水四围的孤岛的变化,既有长江生态建设的书写,也有当下楚地乡村崭新气象和原乡记忆的叙述,文字克制冷静而细节繁复,情感诚挚清澈。无论是对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动植物的记叙,还是对长江生态的恢复和新乡村建设的展示,都真实地再现了长江大保护的力量,奏响了新时代渡与归的精神进行曲。
这是一本讲述怎样过好生活的书,济群法师行文清新隽永,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源自四十多年的修证所得,蕴含般若深意,修心次第。 书中,济群法师从近年热门的断舍离开篇,说到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生命回归本来;从煮茶观心、赏花听雨,说到培养觉知、体证本心。读着这些深入浅出的话语,如同行走山峦之中,得遇智者引路,从谷底缓缓攀登,
《市井记》是一部随笔集,作者以戏谑而不失深刻的笔触,游走于都市的每一个角落,刻画了烟民、股民、名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闲谈足球、美食、是非等日常话题,更将笔触深入冰城哈尔滨的民俗风情,从老街筑影到市井烟火,从乡情风物到历史钩沉,无不娓娓道来。书中既有对市井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城市特质的鲜活探求,将市井的烟火气与历史
《文坛艺苑漫说笑谈》是作家李五泉以半生文坛耕耘为底色创作的散文集,以谦和温润的笔调串联起文学与生活的多重记忆。书中既有对丛深、林予等前辈艺术风骨的深情追忆,亦有哈尔滨城市文化中市井烟火的细腻描摹,更融入了对亲情、时代变迁的温情审视。作者以谦谦君子的襟怀,将艺林轶事、城市印记与个人感悟交织成独特的生活画卷,文字内敛而丰盈
你是否曾凝视一片嫩叶的脉络,感受阳光在花瓣上跌落的温度?是否在深夜里点燃烛火,聆听心跳与寂静的对话?《阿土手记》以诗意的文字与震撼的影像,带你走进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世界。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生命与灵魂的深度凝视。从初春的嫩绿到深冬的苍茫,从高原的雪山到海岸的波涛,每一页都是对天地万物的深情告白。书中穿插大量摄影作
这是一本关于吃的随笔集,也是用食物治愈心灵的温暖读本。寒冬黄昏的烤地瓜、雨天热气腾腾的火锅、清早烫手的韭菜馅饼,这些简单的食物都能让我们从指尖重燃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我们因为期待太多、想要得到的太多而背负太多,于是我们陷入焦虑、迷茫、无助。不如化繁为简,在温暖又治愈的文字中,重新认识熟悉的食物、探寻其承载的故事,用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