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经典”之路:阐释史研究》克服“单面人”生产和突破“块垒式”教学,探索宽基础、大口径、深层次培养通识通才的途径,是世界所有高校的重大难题,也是广东省建设文教大省不可回避的关隘之一。近几年我们以省重点扶持学科比较文学为依托,进行了集约性融通的尝试,一系列成果聚焦于“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2
《山水诗前史: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山水诗前史(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旨在考察朝向山水诗演进中诗类审美经验的变迁。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文本所呈现的创作者应对外在世界的感性体验方式,从《古诗十九首》到玄言诗审美经验的变迁作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都生动而细致地演绎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艺术
这是一部关于《诗经·国风》的书。将《诗经》称为文学作品,是后人所为。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文学”,他们只是觉得需要表达和“发表”一一作者没有单从文学的角度去作所谓的“赏析”,也没有以现代人的情趣去推测和导演古人的生活,而是回到《诗经》时代的语境中,逐一体味十五国地域上的风诗一百六十首,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心理和想法;在
本书以周密笔记为切入点,兼顾共时和历时的专题研究。作者把其笔记中的语言放在宋代乃至整个汉语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又探讨了笔记与辞书编纂的关系,凸显了其在辞书编纂中的作用。
在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研究对联,第一是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把对联作为语言文化来研究;其次是用浑沌学的方法研究对联现象,这在以往的对联研究中实属罕见。我们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对联作为语言的精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语、汉字为对联这种现象造就了先天的条件,这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珍品。自然界存在着无数平衡对称的现象,对联最
招祥麒编著的《潘尼赋研究》是对西晋辞赋名家潘尼及其辞赋作品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潘尼现存赋作从内容到修辞条分缕析,并与他人同题作品详加比照,以见潘赋风格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辞赋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此书资料丰富,立论严谨,论证翔实,语言清新流畅,于潘尼研究而言,实为一拓荒开垦之著。...
《晋唐两宋江西小说史话》从原始材料入手,对晋唐两宋江西小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梳耙,以作家个体研究为起点,深入发掘江西小说的名家名作,就其创作特点、成就影响作出较为中肯的分析、评价。以作家群体研究为重心,整体审视观照晋唐两宋江西小说,力求全面、准确地勾划出晋唐两宋江西小说的发展历程,揭示江西小说的整体风貌和区域特色,考
《中国散文史学术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史工程,其宗旨是对百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进展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清理。凡属人文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其学术史都可进入本丛书。每一种均包含三部分内容:对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著加以评介,以期在展示代表性成果的同时揭示出学术发展的脉络;百年来学术论著提要,其特点是切实、可靠、完整;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六朝小说学术档案》主要对20世纪以来的六朝小说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力求为六朝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起到积极作用。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纵向研究与横向分析相结合,将20世纪以来六朝小说的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并在评介处能多有新见。
我重新温习年少时深爱的短诗,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仿佛诗人们从白纸黑字间幽幽然的现身,在深夜里与我无声交谈,现实世界的纷扰被隔在千万重山之外,我的心灵也得以在静谧中微笑。只要脑海中浮现这些美丽且意味深长的清词丽句。在生活的种种状况中,我的嘴角就得以保持一个自在的弧度,而唇齿间始终能留着一种永不腐败的清新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