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是在四卷本《西方美学史》基础上研究、撰写、推出的一项新成果。《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以简明扼要的笔触向更广大的读者提供了一幅全景式的西方美学历史画卷。 其内容涵盖从古希腊、罗马直到20世纪的西方美学思想和理论成果,其中以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为主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然,爱美是一回事,懂美、会审美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可以说所有人都爱美,但是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懂美、都会审美。要真正懂美,学会审美、欣赏美并且按美的规律创造美,就需要学习一些必要的美学知识。《趣味美学》便是这样一本满足中小学读者朋友们对美学的好奇心的、“有趣”的书。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美能促
《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在此当中,本书还关注意义阐释问题的探讨,解析接受美学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美学研究领域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哲学美学派,据次要地位的是实践美学派。哲学美学以关于美在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为本学科的全部内容和目的,他们从来不正面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实践美学派曾经试图运用形而下的手段来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因为科技手段的不成熟,使得他们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是什么”的问
本书旨在阐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大文豪、美学家约翰·罗斯金绘画美学和建筑美学思想中的宗教观,试图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探讨他深厚的宗教观念、强烈的人文关怀与持久的道德诉求。研究发现,罗斯金的美学思想至少存在两个主要向度,一是强调上帝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亦是一切美的形式的根源。而人作为上帝的最高造物,必须服从热爱上帝,在艺术创作中
越是任喧囂和困惑的环境中无所适从,我们越能察觉快乐和宁静的难能可贵。其实“心安处即自由乡”,善于谓苇内心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能力。当我们能够对自我有清醒认识,对他人能宽容友善,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时候,一个拥有强大的心灵力量的你将会更加自信而乐观地面对所有的一切。本丛书是帮你化解烦恼的心灵修养课,可以给你增加快乐的心理自助术;
本书是自20世纪80年代美学大讨论以来少见的书。马克思关于“矛盾的解决”的伟大思想是本书的灵魂。作者认为美就是主客体规定性的超越,是矛盾的融合,也就是矛盾的解决。融合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中介泛化并被隐匿,不断超越事物规定性,人的一切合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并感到完全的自由;二是从精神上通过“本质剥夺”的
本书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家克罗齐撰写的亨誉世界的美学名著。1947年朱光潜先生曾根据英文译本翻译成《美学原理》出版,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此次重译,译者根据意大利文第7版译出。新译本汲取朱译本的精华,并对不少美学、哲学范畴进行了全新的翻译,对读者和美学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克罗齐的
本书主要讨论了中国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和问题,强调文艺美学研究应着力关注当代文化变化情势下的艺术生产变迁,在重新理解感性意义的前提下,深入思考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现实及其问题。同时,本书还围绕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的历史发生、发展,从宏观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有关现代中国美学发展阶段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