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有关道教研究、书画掌故、中医文献的文言小品随笔。全书共三卷,分别为“道书札记”、“书画琐闻”、“岐黄小语”。道书札记为作者研读六朝道教文献所作随笔,主要围绕佛道关系展开,颇有发明;书画琐闻以掌故逸闻为主,饶有趣味;岐黄小语涉及医经本草,名医事迹,偶有考辨议论。
大艺术家黄永玉眼中的大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呢?在这本具有黄氏独特风格的书中,一代“鬼才”黄永玉用风趣且另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相识的那些“比他老的老头”: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许麟庐、郑可、陆志痒、余所亚、黄苗子……这些群星般闪亮的名字辉映了中国20世纪中后叶至21世纪的文化天空。
《改变思维》在距第一版出版八年后,全新修订,增补十万字。本书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说:“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立足中华文明史、世界科技史和人类未来憧憬,写一本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思维性的书,写一本有益于深入和系统思考社会和人生的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本书。教育中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思维。改变思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文人之家。少时奉父亲之命,在安徽绩溪、江苏青浦、扬州等地做幕僚,后以经商、字画为生。沈复与妻子陈芸感情极深,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名噪一时。本次出版,以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为底本,参校民国十三年
书札之作为一种文体,由来已久。较早时也许只作书信用途,诸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鲤鱼形的木函当中就藏有书札。说得时髦一点,书札就是用以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但书札之行世,除了实用,仍讲究美观。既具文学价值,又具书法艺术价值。
“壶中书影”是《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文史专栏,在《读者》《报刊文摘》《读书文摘》、新民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上皆有转载。中国历史,扑朔迷离,文人有正有邪,行事有明有暗,本书共收录140篇,通过考证古人的各种史料,揭示古人的真实人生,如《狸猫换太子》中的刘贵妃,其实便是皇太后刘娥,戏剧中讲她谋害李贵妃,在真实历史记载中的她
本书是花大钱首部书信随笔集、亲爱的K系列全新集结。从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生深处截取出片段,以温暖治愈的文风,佐以有关离别、思念的感想,一并书写下来,在莫斯科机场、伦敦老挝、东京旅行的照片里,夹杂着想念,安静地安置在时光里。汇聚成49封从未投递的信,写给未曾谋面的你。
《不给他音乐听》为黄永玉的随笔集。包括他的自述性文章,关于家乡湘西的回忆,以及为了纪念一些朋友和人物而作的文章。我们从中能够看到黄永玉青年和壮年时代的浪漫与坎坷,他学画的过程、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我们也能够看到他与20世纪各位风流人物的因缘际会,发现诸多名家的人生细节;书中还附上了黄永玉亲自绘制的多幅插图,以及珍贵的私
追求商业文明的人,一定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们。那仰望的人,心底有孤独和叹息。商业社会日新月异,其实最后还是人心和人性,浮躁、凄苦、奋斗与荣耀同时存在,守望相助,同气相求。本书是著名财经媒体人秦朔的“秦朔朋友圈”公众号成立接近4年多发表的优秀散文精选集,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第二辑,本书作者都是颇有建树和名气的财经金融、投资
丁燕以自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书写了一个大迁徙时代的当下中国:移民和新移民的诉求与遭际,鲜活个体与古老体制之间的冲撞,普通人的现实选择及选择背后的困境,以及扑面而来的当下生活的生猛现场……情感真诚,思考深邃,气场十足,展现了一代人迁移中的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