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绪论、上编六章、下编六章、结语、附录构成。绪论对徽州、徽籍、宋代徽州诗坛等概念进行界定;上编六章在统计徽州诗坛成员及创作的基础上,论述宋代徽州诗坛的发展历程;下编六章把宋代徽州诗坛置于徽州文化生态系统中,分别探讨徽州的地理环境、教育、科举、理学、宗族对徽州诗坛的影响;结语分别从宋诗、徽学、传统文化视阈考察宋代徽州
本书共分四章:唐代浙东诗歌创作的总体风貌;浙东唐诗经典名篇阐释;唐代浙东组诗的探讨;唐诗用典的浙东内涵。主要内容包括:唐代浙东诗歌的文化渊源与文学溯源;唐代浙东诗歌的地域因素与空间分布;唐代浙东诗歌的艺术个性等。
本书着重探讨了《红楼梦》中的细节与人物,通过文本中的蛛丝马迹,推究人物的一言一行,揣摩人物性格及其经历,重新梳理故事和人物关系。同时向读者分享作者读书与观察世界的视角与方法。
本书收录了流沙河、胡小石、施蛰存、龙榆生四位诗词大家对中国诗词史考究的著作,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流沙河讲诗经、胡小石讲楚辞、施蛰存讲唐诗、龙榆生讲宋词。在书中,四位大师各显神通,以老练的文笔、细致的考究、科学的思路为我们详尽展示了中国诗词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无穷奥妙,可以让读者更清晰、更全面也更方便地对中国诗词史建立起
元代实行两都巡幸制度,诞生了大量的上京纪行诗。这些诗歌对元代冀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和民族文化融合等作了真实的记载,从当中可以管窥元代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汇、交流和交融。本书是在冀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的视野下,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关注元代的上京纪行诗的文献价值,以及如何把该类诗歌转化为冀西北的文化产业等。本书用艺术的形式
《当代诗歌修辞研究》以当代汉语诗歌话语为研究对象,从当代诗歌的辞格系统构建、修辞手段运用特征以及同义手段的构成过程三个方面探讨当代诗歌修辞活动的表达效果和修辞特征。书稿共四章:当代诗歌修辞研究总说、当代诗歌辞格系统(上)、当代诗歌辞格系统(下)、当代诗歌同义手段的构建机制。书稿对当代汉语诗歌的修辞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探
本书内容讲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文人墨客咏诗颂词的时节。秋高气爽的天气里,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寂寥;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畅快,也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怅然;有“湖光秋色两相和”的美景,也有“四时佳兴与人同”意境。有关秋天的古诗词以其鲜明的季节特色、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为我们描绘出
本书内容讲述:冬天,不只肃杀萧瑟的严寒,还有雪花纷飞的浪漫,和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在古人眼里,它是灯,是故园,是梅花,是鬓角,是烛盘,是酒,是火,是思念。古代的诗人们善于发现冬天的美,并把这种美写进了诗词中,李白的“醉看墨花月白”、刘长卿的“风雪夜归人”,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王
本书内容讲述:夏天是热烈鲜活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自然风光,有“菜肥麦熟养蚕忙”的生活场景,有“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悠闲时光,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远之境,也有“七八个星天外”的俏皮灵动。有关夏天的古诗词以其鲜明的季节特色、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热烈而多彩的画面。将这些经典古诗词汇集成册,择一
本书以十五篇论文的形式探讨了以下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毛诗》与三家《诗》的比较,包括文本来源、文本面貌、诗说来源、诗说异同等方面;一是在《毛诗》与三家《诗》比较的视野下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专门讨论,如《毛诗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毛诗》《序》、《传》的歧异原因、《诗经》传播的四言化倾向等等。两个方面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