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如山6: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日本侵华邮政检阅月报专辑5(日文版)》是吉林省档案馆专业研究人员在多年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披露的馆藏侵华日军档案史料,辑录的是1943年邮政检阅档案。档案从内容到形式、从记事到行文都比较规范、严密、有序,涉及日军动向、军队设施、军事工程状况、抓劳工修筑军事工程等。这些档案
1972年对越南来说是命运多舛的一年。这一年,北越趁着美国的撤军,大举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这是继1968年新春总攻击后,越南战争的又一次大决战。位于南越北梢的省份广治成了这次大决战的焦点,双方为了争夺这个“门户省份”拼尽全力。双方在广治古城苦战81昼夜,打出了越南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和“上甘岭”。双方僵持在后汉河一线,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驰名世界的天才诗人,印度和孟加拉国人民虔诚地称他为“诗祖”“诗圣”。1913年,他把他的一部分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取名《吉檀迦利》,他因这部诗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篇帙浩繁的作品中,爱情诗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 泰戈尔的早期爱情诗以火热的语言,礼赞女性美,歌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驰名世界的天才诗人,印度和孟加拉国人民虔诚地称他为“诗祖”“诗圣”。1913年,他把他的一部分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取名《吉檀迦利》,他因这部诗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以饱含慈父之情的笔触创作的儿童诗,是诗苑
《刘思慕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主要论述了战后日本问题的根源、发展、影响,欧洲战场问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其中收录了《战后日本问题》《论欧洲战争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新发展》《世界和平的前途》等文章。
著名散文家卞毓方,潜心数年“大文化”散文重磅巨作。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为主线解读日本文化,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存在,既从该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入手,又从语言、文学、绘画切入,还从社会、经济、政体等分析,取精用宏,比优较劣,进而,解读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以日本为参照系,跳出中国看中国,不说中国,无非中国。这是一部艺术手法非常高妙
从1900年首次动身远赴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考察,到43年后他离开这个世界,斯坦因沿着中国古代商队路线和丝绸之路,包括俾路支地区、瓦济里斯坦地区、印度次大陆北部地区和伊拉克等地,获得了一系列的考古发现。终其一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经过一直是他的兴趣所在。1926年,在斯瓦特(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希腊式佛教遗迹考古之旅期
本书是《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本书讲述了阿富汗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历史,其主题包括地形、种族、资源、杜兰尼帝国、多斯特·穆罕默德王朝、英国与阿富汗之间的战争博弈赛、君主制的覆灭、塔利班的垮台、20世纪的暴乱事件、内战遗留问题、阿富汗的大众文化、妇女地位等。
在中韩关系稳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对韩国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韩国研究论丛》为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连续性出版物。本辑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政治、外交与安全,历史、哲学与文化,社会、经济与管理,内容涵盖了理论探讨、历史问题研究、热点问题研究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基本反映了国内相关研究的较新进展,为关心相关问题的人
本书是从社会、文化和思想的角度对日本人的自我认知与对外认识进行探讨的一部文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日本人的自我认知特点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日本政治精英、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的自我认知特点,中日相互认知的差异,民族主义、自由民权等社会思潮以及日本人的自然观、“格”意识等问题;二是日本人的对外认识,主要梳理了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