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项目组围绕黄河水沙变化、三门峡库区冲淤演变、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及库区冲淤演变以及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现状等进行了跟踪研究。针对近年来黄河流域水沙变化、宁蒙河道冲淤规律及萎缩成因、水土保持措施对洪水泥沙的作用、三门峡库区敞泄排沙及冲淤规律、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冲淤变化及异重流排沙、下游河道冲淤变化,以及黄河下游
2005年黄河流域主要8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较2004年增加114.4亿m3。2005年小浪底水库仍属于拦沙初期运用阶段,库区淤积量为2.91亿m3,淤积主要集中于汛期。自1997年截流至2005年11月,小浪底水库库区总淤积量为18.19亿m3,库区淤积部位主要在汛限水位225m以下,库区泥沙主要以异重流的形式排出;自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1.88万km2,仅占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输沙量却占多沙粗沙区的34.5%,其中粒径大于0.1mm的粗泥沙输沙量占68.5%,是黄河下游河道淤沙的集中产区。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分析,系统论述了该区域侵蚀产沙环境特征,划分了治理分区,研究了淤地坝、拦沙库、治坡措施的拦沙能力及其在各治理分
《黄河下游河道对洪水的响应机理与泥沙输移规律》主要研究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泥沙输移及河床演变,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对下游河道泥沙沉积物的时空分布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评价;基于下游河道泥沙输移特性,引入水沙搭配参数,定量分析了黄河下游水沙配置的合理性及水沙变化特性;考虑来沙粗细,建立了汛期、非漫滩洪水泥沙输移与水沙条件间的响应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对历史时期汉水流域地理面貌的重建及其演变过程进行考察,探讨历史地理区域的生成、演变及其导因,分析区域的开发进程、区域人地关系的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