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其通行译本鸠摩罗什译本,共计七卷二十八品。本卷《妙法莲华经》内容起自“安乐行品第十四”,终于“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之末,共四品,约一点一五万字。整卷由七幅纸张连缀而成,纵二十六点七厘米,横七百三十厘米,满行二十二字,共五百二十一行,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此作属赵孟頫晚年小楷精品,行笔轻松畅
本书收录隋唐小楷六种。 《董美人墓志》,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刻,为隋文帝杨坚四子蜀王杨秀的侍妾董氏之墓志。石宽、高均为五十二厘米,小楷二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此志字迹端庄秀美,俊朗挺拔,骨秀肌丰,楷法完备,是隋志小楷中的翘楚。 《苏孝慈墓志》,隋仁寿三年(六〇三)刻,清光绪十四年出土,原石存陕西蒲城县博物馆。石宽、
《大般涅槃经》,纸本长卷,纵二十点九厘米,横三百八十点三厘米,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此卷书录《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三章,内容为佛陀涅槃前对佛弟子的教义。此作通篇以鸡矩笔写就,起笔转折,淋漓尽致,方折犀利坚挺,圆转光滑有弹性,笔画生动,法度森严,与天下第一小楷《灵飞经》相比,不遑多让,为隋代写经小楷中的珍品。 《兜沙经
《金刚经》,纸本长卷,纵二十八厘米,横四百三十八点四厘米,国家图书馆藏。该卷首题缺失,损去八百多字,仅余四千五百字。据款识,此卷书于仪凤元年(六七六),可知是武则天为母亲追福所造经卷之一。书写者刘弘珪是一名下层书吏。此卷结构工稳,法度完备。笔画精妙,露锋起笔,转折疾劲,略具行楷笔意。整幅作品飘逸劲利,神韵独具,是写经书
本书收录九种锺繇小楷作品。 《宣示表》,三国魏锺繇书,真迹早佚,刻本始见于宋《淳化阁帖》。此刻本据传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所摹。此帖气息醇古朴拙,用笔自然简远,布局幽深茂密,是魏晋时期小楷代表作。 《贺捷表》,书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为锺繇得知关羽被杀后写给魏帝的奏表。此帖保留了较强的隶意,“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涵盖规范书写知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三大板块。硬笔书法部分讲解硬笔楷书与硬笔行书的书写技巧,包括笔画、结构、章法等诸多方面;毛笔书法部分则介绍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书写技法,并附有书法简史及古代书论精选。
本书讲述了诸多书法和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帮助读者了解书法发展的脉络。从甲骨文的出现到小篆的通行,从《千字文》的诞生到《兰亭集序》的流传,从王羲之为得大白鹅写《黄庭经》,到米芾抱着石头喊“石兄石弟”。书中不仅有字体发展的知识,也有字帖流传和书法家成长的趣事。
本书内容为对溧阳淳化阁帖的保护与研究。溧阳淳化阁帖石刻位于溧阳市别桥镇西街虞家祠堂内,简称“阁帖”。1982年调整公布为江苏省第一、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出秘阁(帝王藏图书之所)所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群臣,名《淳化阁帖》,从此我国刻帖盛行,此“阁
本书以何绍基书法交游为主线,从中挖掘、梳理其书学思想与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从而寻觅其成为“有清一代大家”的缘由。在何绍基的交游活动中,包世臣、赵之谦等人对北碑的态度以及笔法的探索,启迪了何绍基对碑学的思考;祁寯藻对王羲之、颜真卿的推崇及吴荣光的崇帖观念亦对何绍基帖学观念产生了影响。从清代书法史的整体格局中反观何绍基的书
一九三七年,岁次丁丑,日本军国主义兵起,从上海附近金山卫登陆,浙江平湖、杭州遂相继沦陷。次年夏至一九三九年秋,杭县丁辅之(鹤庐)、高绎求(络园)、俞序文(荔庵),平湖葛书征(宴庐)四人,将各自劫后所存的自明代迄今二百七十余家,近二千钮印章拓成谱,题名《丁丑劫余印存》。此印谱的印章,均为流传有绪的精品,如丁氏所藏,大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