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摩尼教的地方化为指南性问题,立足历代史籍、文集和地方志材料尤其是新出霞浦文书,勾勒摩尼教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与衍变历程,以批评意识考查学界主流针对霞浦文书的定性说法,复原东南沿海的明教会与明教门,特别以“吃菜事魔”、摩尼教名相在其波斯故乡的原貌与闽地的变种这两个典型事例上分析地方化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深入考察摩尼教
《西天馆译语》清初刻本西番译语。西天馆,明、清时负责翻译古印度语言文字的机构。始设于明成祖永乐五年,设译字生、通事以掌其事。初隶翰林院,清乾隆十三年并入礼部。由此书是窥知明代官话实际发音的宝贵对音资料,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赤
埃琉息斯秘仪是盛行于古希腊的一种神秘宗教,强调个人与神灵的沟通,因其具体细节和启示对未入会者一概保密而得名。它向所有会说希腊语和未犯杀戮罪的人广开门户,拥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入会者,逐渐从一种地方性祭仪发展成为泛希腊性的仪式。作为古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神秘仪式,它对古希腊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乃至基督教都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辑为第5辑。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文集。本辑共收录20余篇文章,分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东北亚研究和译介述评四个栏目,围绕宗教社会学经典著作、历史宗教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是蜚声国际、执宗教史研究牛耳的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经典名著。在本书中,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并不一定是关于上帝、神鬼的信仰,而是关于神圣的经验,故而他的描述更加具有广泛性,是和人类的存在、意义、真理相联系的。他认为对于神话、象征及其他宗教结构的意义所进行的破译,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意识世界,这对我们当下这
本书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宗教”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中国宗教史”的心得体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宗教研究》是《全球视域下的宗教研究论丛》(之四),是一部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来审视宗教及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当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地缘政治、各国政治和外交、族群关系、周边安全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青年学者的论文集。该书分为宗教与周边安全、“一带一路”与国家安全、宗教融合与本土化
本书上限不限,下限至2017年12月底,记述丽江市境内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和其他宗教的传入发展历程,内容包括: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宗教事务管理等。
本志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我国宗教政策进行编制,内容主要包括榆林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的历史沿革、主要教派、宗教场所、文献制度、组织机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及其宗教事务管理和大事记。陕西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传统,也有十分丰富的宗教历史,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已经有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