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了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作者将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外交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第一,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第二,从跨历史视角看,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拉关系和对拉战略研究”于2015年立项。项目动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科研骨干,组成综合研究团队,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基础上,逐层分析中拉合作的各个领域,对新时期深化中拉关系、扎实推进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和路径进行了全面分析。中拉关系进入“构建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
本书作者保罗检视了从拿破仑时代后到今天的全球化世界的历史,来考察平衡行为的演变。
本书是“文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特别是中国公众在看待对外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时,所抱持的态度与产生的舆论倾向,其中“反日”舆论与“亲美”舆论的产生与互动,则是本书的研究重心所在。
近代中日关系史是中日关系史上最不正常的一段,也是中日学界分歧较多、争议较大、关注度较高的一段。中日学界往往因知识结构、史料选取、研究方法等不同,导致学术对话犹如两条平行线,难以靠近。为破此局,本书努力尝试以下三点。一是突出中日“互视”,尽量避免单一研究视角的局限。二是突出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总结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经验
《《中东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的国内仅有一本专门以中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集刊,涉及中东政治、中东经济、中东文化、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内容。每年出版两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陕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资助。自2015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9期,均得到很好的
2011年春天,北非和中东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示威,引发了一些列国家政权的倒台,被国际舆论编织为各种版本的“阿拉伯之春”,也被西方称为“经典的爱国主义革命”。来自8个国家23位学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揭开了这场“革命”的内幕,即境外势力如何利用社会矛盾,策划颠覆别国政权的活动;如何培训活动分子并建立网络联盟,提供活动经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抹不去的一道伤疤。当多数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山河沦丧时,却不知战火已然在新闻界弥漫。本书是第一本全面研究中国政府在中日危机与战争初期,同日本争夺话语权的专著。作者通过租界区英文报纸着重考察了中国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
当前欧洲正处在异常艰难的时期——欧债危机余波未平,国际政治-安全危机接连爆发,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浪潮趁势崛起,英国脱欧,跨大西洋联盟裂痕进一步扩大——德国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和最大经济体,在欧盟层面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在国际危机管理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本书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剖析德国国际危机管理理念,研究德国国
融合历史、外交和历时6个月的欧亚大陆旅行见闻,从巴库到撒马尔罕,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北京,玛萨艾斯描绘了一幅变革中的地缘政治图景。我们能够从中国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香港和新加坡等全球化城市的繁荣,从土耳其日益重要的全球角色,以及从美国对其全球定位的重新思考中,看到欧亚主义正在到来。特朗普掌权和英国脱欧都应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