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志包括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详述了叶蝉科杆叶蝉亚科、秀头叶蝉亚科和缘脊叶蝉亚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相关的分类系统及各类群的地理分布等。各论部分系统记述了我国杆叶蝉亚科、秀头叶蝉亚科和缘脊叶蝉亚科等3亚科昆虫40属152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提供了147幅种的形态特征图,并编制了分属、种检索表。文末附有中名索引
《水生动物微生态学》教材突出水生动物的主体特色,结合近年来水生动物在微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介绍动物微生态学的原理的基础上,拓展水产动物的微生态的概念的内涵,尤其是水体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从而更加体现水生动物的特色。同时,强调微生态工程在水产养殖的中的重要作用,从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种类、调控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入手
大杜鹃(俗名“布谷鸟”)是闻名世界的"报春鸟",长期受人喜爱,但一般人常常是仅闻其声而不见其形。在民间,人们也将它看作自然界最高明的“骗子”,模糊地知道它通常会欺骗其他鸟类去抚养自己的幼鸟,不过对它具体的“行骗技巧”并不清楚。世界著名鸟类学家、剑桥大学尼克·戴维斯教授深谙这种鸟是自然界最狡黠、极具创
保护海洋濒危动物丛书——龟去来兮
本书主要介绍了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的特点、习性、分布区域、基因序列等。共包括切尾拟鲿、白甲鱼、稀有鮈鲫、梭鲈(入侵种)、长鳍吻鮈、丁鱥、短鳔盘鮈、圆尾拟鲿、横斑原樱口鳅、中华花鳅等共80多个种类。
本书重点关注劳动力结构女性化和老龄化背景下农户资源利用行为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以四川省9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范围,涵盖6个地级市(自治州)、9个县(市)、17个镇(乡)、35个社区(村),基于“农户劳动力结构一农户资源利用行为-大熊猫生境变化”分析框架,采用问卷调查和参与式情景实验获得的数据,以及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与
本书以鲸类动物生物学做开篇,概述了在进食、交配以及沟通等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随后又分主题地从解剖学和饮食,再到分布和保护方面,呈现了这一特殊物种的演变史。接下来就是本书的主体部分——逐一地介绍每种海洋哺乳动物,包含了他们的原始图像以及可以识别它们的标志,例如鲸鳍的形状和颜色、牙齿的形状以及在水上或者水下所呈现的标志性的
本书是一本讲动物如何睡觉的趣味科普绘本。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睡眠时间和独特的睡姿:抹香鲸不爱睡觉,每天只休息15分钟;长颈鹿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而且会缩成甜甜圈的形状;蝙蝠每天要睡20个小时,采用倒挂金钩式睡姿。大象一天只睡3个小时,睡觉的时候他们喜欢把屁股翘得高高的;鹦鵡鱼每晚都要花很长时间用粘液织一件“睡衣”再入睡;海
本书内容讲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精心打造“大熊猫自然课堂”,帮助未成年人更加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了解大熊猫800万年来所经历的地壳运动、气候变迁、冰川交替、生态环境演替、食物转变等无数巨变和磨炼,了解当今大熊猫现实困境以及其艰难地保护历程,从而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对环境有何影响,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激发读者对生态
为了活下去拼尽全力!揭开可爱生物真面目的科普图鉴! 本书由风靡日本的科普视频编辑而成,视屏平台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 《跟动物交换身体》绘者川崎吾司绘制插图。 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翻译审校。 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超过65种生物的知识,介绍了它们危险、凶残、狡猾、顽强的另一面,与可爱的外表形成鲜明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