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而立。此碑初刻于贞观四年(630年)前后,立于长安孔庙中,不久因孔庙失火而碑毁。至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命当时的相王李旦重刻,并加篆额“大周孔子庙堂之碑”八字。武周重刻之碑,后因椎拓过甚而毁。北宋初年,王彦超于长安第三次翻刻此碑,现存陕西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命欧阳询临摹,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德光中途病死,石弃于杀虎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碑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本兰亭》。
本书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回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致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此本为北宋拓,过云楼旧藏,鉴藏印丰富,
本书系元至正27年刻,碑立不久即被废毁,故原拓极少流传下来。此套七姬权厝志初为川沙沈氏沈树镛旧藏,后归吴氏四欧堂,入四欧堂后吴湖帆将其重新装池,增加了吴湖帆自绘长桥玩月图,此本缺字用泥金补录,共13个,是四欧堂重要收藏之一。后赠其侄。最后吴湖帆长跋对当时可见的七姬权厝志的不同拓本和不同摹本做了罗列和梳理,也对此册七姬权
《古诗四帖》是唐代书法大家张旭创作的经典书法作品。《宣和书谱》、《续书画题跋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
鸟虫篆印是指以鸟虫篆书为印文的印章。源于战国,盛与两汉,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复兴于明清,大盛于今,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印章艺术形式,其与众不同的华丽面貌和金石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印学爱好者。鸟虫篆印可分为两个种:一种是仅具扭曲回旋特征,花、草、鸟、鱼之形的简化型(抽象型),一种是鸟首高昂,鱼形如生的典型鸟虫书(具象形)。作
《林健印存》是篆刻名家林健先生的作品集,本作品集收录了林健先生数百方篆刻作品,作品内容多为成语、吉言等。林健先生的思想富有穿透力,他对书法篆刻作品笔法、书法、结构、章法等见解独到。他的作品风格雄浑、奇肆,善于用线条的粗细、方圆、玉润、飞白等对比关系营造印面章法,极富张力,富有秦汉气象,个性极其鲜明、强烈,饱含着林健先生
《大昭寺当代藏文书法作品集》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管理委员会喜迎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教育实践活动暨“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举办的僧众藏文书法创作活动之优秀作品集,其中辑录了优秀藏文书法作品119幅,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代名人对大昭寺的赞词,佛经原典抄录(主要为《
“三笔字”课程是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该书从毛笔、钢笔、粉笔三种书写工具的性能和写法进行论述和分析,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提高学生的实用书写能力与审美能力。写好三笔字是国家教育部对师范生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本书凸显规范性、示范性和实用性特点,结合作者多年书法教学经
本书从美术字著作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历史进行了重新梳理、编辑和思考。作者划定了1919年至1955年这个历史单元,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美术字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阶段,其间跨越了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年,时代的变迁也给文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