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学是对水 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 防治措施与效果的调查、观 测、分析与评价的一门应用 科学。本教材从水土保持监 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等理论出发,按照我国主 要的水力侵蚀、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及其他侵蚀、人为 活动导致的生产建设项目土 壤侵蚀等侵蚀类型的监测层 次,以侵蚀因子、影响因子 和措施因子为
土壤盐碱化是全球农业面临的紧迫挑战。为宣传庆祝2021年第八个“世界土壤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和全球土壤伙伴关系(GSP)共同发起以“盐碱土”为主题的儿童科普读物创作大赛。本书选取其中十篇优秀作品汇集成册,以飨读者。每则故事都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帮助家长和孩
黑土因其丰富的有机质含量以及天然的高肥力世世代代备受珍视。正是黑土这种天然的高肥力特性,近三分之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草原和森林)被用于农业生产。粮农组织通过其全球土壤伙伴关系,正致力于黑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为此,粮农组织建立了国际黑土联盟,首次尝试全面概述全球黑土的现状。本书介绍了黑土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重要性
本书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室内控制和模型拟合相结合的方式,探析石漠化区典型生境中苔藓植物物种分布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筛选石漠化区典型苔藓物种,探究典型苔藓植物对干旱-复水的生理动态响应,进一步明晰苔藓植物的水土保持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典型苔藓植物在石漠化区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本书不仅对西南岩
本书以西南喀斯特高原坡地土壤侵蚀/漏失过程与机理为研究核心,辨析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漏失研究中的关键术语,分析侵蚀环境、水文过程、地表侵蚀、地下漏失、研究方法及阻控措施的研究动态,以及贵州喀斯特高原坡地分布、土壤、地质地貌等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定位观测及室内分析,本书解析喀斯特坡地地表微地貌、土壤属性、地下裂隙形态结构
土壤碳汇提升与土壤污染控制已成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国家重大需求。本书主要针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稳定机制及云南高原地区典型人为活动干扰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及其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全书共分12章,分别为土壤有机质的概述、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研究、土壤有机质周转研究方法、土壤有机质周转的研究进展、氢氟酸对发酵前后
本书紧紧围绕贵阳市花溪区耕地地力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花溪区耕地地力调查、作物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展开。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对花溪区耕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耕地地力情况进行水稻、玉米和辣椒的适宜性评价,以期为花溪区各乡镇耕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紧紧围绕贵阳市耕地地力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贵阳市耕地地力调查、作物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展开。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对耕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耕地地力情况进行水稻、玉米和辣椒的适宜性评价,以期为贵阳市耕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介绍了土壤侵蚀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壤侵蚀速率的测量、模拟实验、侵蚀模型、调查与制图、仪器与设备等,并且介绍了每种方法的作用、用法和常见问题与错误。了解这些方法有助于开展土壤侵蚀研究。
本书以作者近十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并融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土壤水、肥(氮素)、盐、热动力学理论和作物生长模型理论为依据,以山西省和天津市近十多年来的田间灌溉试验资料为材料,分析构建了作物水模型(作物产量与水分关系),该作物水模型不仅能够描述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还能够描述养分胁迫和盐分胁迫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