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新的形势背景下,从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厘定了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与特点,阐述了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演进、制定实施与主要特征,总结了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国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主要经验与做法,针对性提出了
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第一,研究了创新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现状及效率的分析,指出破解“一刀切”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研究了创新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通过对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空间异质性的内涵界定、特征剖析和成因探讨,对研究区域耕地资源生态价
全书共分七章,包括绪论、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农田土壤养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管理以及生物动力农业。本书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既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理论知识,又关注相关的技术发展;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同时兼顾管理科学的研究。将本书作为该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试用教材,旨在
为促进湖北农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主流化为方向,实施先进、创新的管理方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湖北地方农业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PIMS5822)”设置了“知识、态度和实践(KAP)调查及知识管理基线调查”研究课题,本书是该课题的研究报告。报告以湖北省大别山浠水县黑山羊、丹江口市武当
本书共4章,第一章介绍滨州市自然地理条件及农业、社会经济状况;第二章介绍滨州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总体发生情况,分为植物和病虫害两大类别进行了物种组成、分布及危害程度的分析;第三章介绍了滨州市各区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现状,从入侵风险等级、种群盖度、分布特征、发生生境等方面来对滨州市个区县的外来物种发生情况、危害程度作
本书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供50个实例来介绍农业生物多样性,第二部分列举52项计划作为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指南,第三部分通过讲述生物多样性发展历程和近年相关大事件来指出农业生物多样性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一和第二部分内容都是由丰富生动的手绘图片配上文字说明构成,更生动直观的把农业生物多样性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第三部分
本报告提供了日本、美国、巴西、阿根廷及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农业生物技术的消费、监管、公众认知、研究、开发、生产和使用的最新情况。也介绍了一些公司如孟山都的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是用来实现全球粮食安全目标和粮食系统现代化的工具之一,书中对改变生物体或生物体部分以制造或改造产品的传统育种技术、改良植物或动物,或者开发用于特
本书以干旱扬黄灌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涡度相关系统开展水热碳通量、微气象和土壤水盐等综合观测,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性与收支特征,结合微气象因子变化,探讨水热碳通量的传输机制和主控因子,构建水热碳通量传输耦合模型,并基于观测数据进行了模型率定和农田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变化模拟。相关
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有限,愈演愈烈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甚至引起生态功能丧失,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靠天吃饭的农田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学者依据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和
农业生态美学研究旨在探究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的生态化、美学经济化与农业多功能之完整面貌。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于自然与人联系起来的农业特征,梳理农业景观、生态美学、艺术美学、美学经济以及系统性等相关理论成果,构建基于永续发展视阈下的农业美学理念。其次,以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比较分析国内外不同空间尺度个案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