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是我国小麦和玉米重要的生产基地,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区域粮食生产带来诸多影响。考虑到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及气候变化趋势,阐明气候风险及其对华北粮食作物的影响,并采取适应技术对策,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书基于作者多年气候变化数据与农业相关科研工作积累,以华北为关注区域,从粮食生产、气候变化、作物响
本书系统介绍了燕麦的基础生物学及其饲用研究进展,包括燕麦属物种的分类和起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非生物胁迫研究,以及饲用燕麦的育种概况、高产种植模式、营养吸收研究、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加工贮藏利用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燕麦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既涵盖了燕麦的基础研究,又兼顾了
本书系统阐释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理论与实践,包括绪论、理论篇、技术篇、机具篇、应用篇五部分,共15章。绪论(第一章、第二章)介绍了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间套作优势,以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内涵与研究方案;理论篇(第三至七章)分别从光、水、养分高效利用,低位作物株型调控与品质形成,病虫草害发生等方面阐述了玉米大豆带
本书聚焦东北玉米带长期连作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从栽培学、耕作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角度详细阐述了玉米种植技术科研进展。书中深入分析了东北玉米带长期连作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规律,系统总结了黑土农田耕层与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提出了土壤结构性障碍消减技术、土壤功能性障碍消减技术和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构建了适于东北黑
水稻品种DUS测试是一门以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实验课程是品种DUS测试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品种DUS测试课程教学水平,提升品种测试人员的技术能力,促进水稻品种测试技术发展,作者在参考国内外水稻品种测试技术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水稻品种测试经验,组织编写了这本实验指导书。本书的主要内容不仅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我国稻作方式呈现出以直播和移栽为主要类别的多样化水稻种植方式。不同稻作方式的产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劳动密集型高产稻作方式——手栽稻逐步退出主体稻作方式地位,而产量潜力低的直播稻“不推自广”,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全国水稻优势产区,江苏相对于直播稻的“不推自广”,政府
作物氮素营养的精确诊断是科学运筹氮肥的重要依据。植株临界氮稀释曲线理论的提出为作物氮素营养评估、诊断与管理调控提供了支持。然而,作物临界氮稀释曲线的构建方法、不确定性以及产量估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书以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个不同生态区多种施氮模式的小麦田间试验数据及多年多点的历史试验数据,构建了基于
水稻浸种催芽技术是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寒区水稻生长期短、积温不足的重要手段。其中,稻种曝气增氧浸种催芽研究是该领域的前沿方向。针对传统浸种催芽方式供氧不足和水温不均的问题,本书梳理了气液氧传质理论,基于稻种浸种过程中耗氧和吸水规律,构建了浸种水曝气增氧的氧气通量方程,提出了以浸种水温、曝气
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农作物大麦的起源、形态、种植和价值,让读者较全面地认识大麦,同时也了解农业和农业科研。全书包括四部分内容:(一)起源久远的家族。介绍大麦的起源和栽培历史。(二)多姿多彩的形态。以丰富的图片展示大麦各个生育时期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多样性和特点。(三)分布广泛的种植。介绍大麦在世界各地
本书以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河北省衡水市为研究区,以深州市为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测试验、室内数据处理分析、关键技术攻关基础上,围绕农作物收获指数遥感估算工作,开展了基于田间冠层高光谱数据、无人机高光谱数据、卫星遥感模拟数据、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同步观测数据支持下天空地信息协同多尺度(如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