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机械工程专业工程认证需要,结合编者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精心编写而成。全书章节体系严密,逻辑清晰,深入探究机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分析以及机械动力学等方面内容。同时,书中还融入了新技术和新成果,并附有学习目标、知识导图和拓展阅读,力求使教材兼具先进性与工程实用性,为读者
本书内容包括:制图基础,机械图,零件的受力分析、失效分析和材料选择,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等,共六篇十六章以及附录。制图部分还有配套的习题集可供参考。
全书共11章:第1章为绪论,第2、3章介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第4~8章介绍常用机构(连杆、凸轮、齿轮、轮系、间歇和其他常用机构)的知识;第9、10章介绍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和机械的平衡;第11章介绍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考虑运动副间隙效应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理论的专著,主要内容包括:含干摩擦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含润滑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含非规则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考虑运动副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优化设计;含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响应试验研究。
本书以六自由度并联电动平台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并联电动平台的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驱动系统设计、结构优化设计、动力学建模、控制策略设计、仿真实验及实物验证等。本书在阐述基本理论和所提方法的同时,基于实际并联电动平台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对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并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书共3篇19章内容,重点介绍了油液监测技术、设备润滑磨损故障智能诊断与行业应用案例等内容。本书的素材,特别是案例部分,来自作者多年从事油液监测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具体经历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广大工作者和科研集体的劳动结晶。全书的内容编排旨在推动油液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助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书不仅对掌握和应
本书共分为16个单元,分别为机械的认知、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工程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机构、螺旋机构、齿轮传动、轮系、带传动、联接、轴、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
本书共分八章,第1章阐述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围绕传递函数(或频率响应函数)的基本概念,讨论实模态及复模态理论;第2章是模态测试技术,重点介绍模态实验的方法、设备及数据处理;第3章是模态参数辨识的频域方法,第4章是模态参数的时域辨识方法;这两章分别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单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模态参数辨识方法;鉴于实际结构常常
本书共有13章。第1章介绍机械的基本概念;第2-4章主要介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第5-9章主要介绍常用机构的设计;第10章介绍空间连杆机构和机器人机构;第11章介绍机构系统的设计;第12和13章主要介绍机械系统的运转及速度波动的调节、机械的平衡。创新设计的思想融于各章内容中。
本书是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改革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教学仪器设备编写的,全书共包括八个“机械原理”课程实验(实验一-实验八)和十个“机械设计”课程实验(实验九-实验十八)。本书紧密结合“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