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对于清代满语及由清代传承的严重濒危满语口语研究进行概括性论述的教材,主要用于研究生的教学。该教材中更多地涉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对清代满语满文和清代文献资料语言文字的研究,以及对于由清代传承的严重濒危满语口语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涉及相关教材、辞书、词汇集等成果分析讨论。该教材对清代满学的概念、范畴、
满语,作为清朝的官方语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留下了丰富的满文文献资源。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历史信息,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今满语已被列为极度濒危语言,从事满语研究的学者人数较少,亟需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加强满语研究和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
清代满语文的发展达到历史的顶峰时期,同时编辑印刷了数量庞大的满语文书籍,包括满语文历史文献资料、满语文读本、满语文教材,以及满语文与不同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或对比的辞书与词汇类工具书。这些对当时推广满语文教学、满语文学习及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7世纪末以后,满语文学习开始削弱,满语文使用开始萎缩的情况下,满语文教
本书以俄、中、日、法四个国家的西夏文《大智度论》藏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四行对译法”进行释读、拟音标注、录文、逐字对译、译文,并对其中出现的佛学术语和与西夏文内容、汉文佛经有出入的地方进行注释,表明西夏本与汉文本的异同等,展示西夏人对《大智度论》的理解与其翻译手法。为明确西夏本和汉文本的对应关系,本书中的对译用语尽量贴合
本书稿是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民族古文字、少数民族古籍为研究材料,集合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二十余篇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西夏文、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女真文、回鹘文、藏文、满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民族文字,总结民族文字文献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书以哈佛燕京学社藏东巴经近600册原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为辅助材料,其他刊布的东巴经典也收入其内作为参考材料。本书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东巴谱系分类的方法,如封面鉴定发、内页特征鉴定法、跋语鉴定法、收藏信息鉴定法、特殊标记鉴定法、内容鉴定法和文字鉴定法等,并比较了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提出了研究谱系分
《布依文文献选读》分六章,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布依族古籍文献及其载体的主要类型。第二章至第六章从众多布依族古文字文献资料中选取了9篇,均来自布依族民间宗教文献,布依语称“摩经”。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选自流传于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地区摩经中的“温(Weanl)”,即“歌”,共4篇,原文由布依族学者周国茂教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跨语言的时体比较研究很多,单个语言的描写材料也不少,但迄今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体范畴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白语的体范畴研究共时描写及历时溯源》从大理市美坝白语出发,并辅之以祥云县、洱源县和剑川县等地已有的和新调查的白语材料,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白语中体这一语法现象做了细致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详细描写体标记的分布规律和
本书从语言接触入手,以满汉合璧文献为基础语料,点面结合,梳理出满语对旗人汉语在方位词、处所词、副词、助词、语气词、存现句/领有句、连动结构、兼语结构等方面的语法干扰特征,并以京旗作家作品、域外汉语教科书和非旗人作品为依托,进一步考察这些干扰特征在汉语中的渗透情况,从而探究清代满语对北京话的影响及动因。本书新颖的语言材料
佛教史籍记载,公元七世纪上半叶,藏族青年图弥·桑布扎受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归来后从创制了藏文。据称图弥创作了八部语言学著作,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颂》和《字性组织法》这两本藏文固有体系的语言学专著。为了能够让不会藏语的语言学家和学生初步了解《三十颂》和《字性组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