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水动力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海洋工程中应用的教材。本书以流体力学为基础,结合海洋工程的实际需求,全面阐述了水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技术、实验技术以及相关应用。全书共九章,内容涵盖流体力学基础、水动力数值模拟技术、势流理论、水波动力学、海洋工程中的水动力现象以及水动力实验技术等。本书注
本书主要介绍了大比尺波浪水槽试验模拟技术,旨在为港口防波堤及海洋工程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全书共分7章,分别为绪论、水槽模型试验方法、水槽模型量纲分析、模型相似定律、近岸结构物模型、海洋浮体模型和泥沙输移模型。本书可供从事海洋工程、港口建设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阅读使用,也可作为海洋工程设计与试验的参考书
本书是通过对各类水文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向公众发布降水、蒸发、径流、泥沙、地下水、水质和水生态等水文要素的年度综合信息、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暴雨洪水、旱情、冰情等年度发生发展状况;湖库蓄水量等信息。本书编制范围覆盖全国,包括黑龙江区域、辽河区域、海河区域、黄河流域、淮河区域、长江流域、浙闽台诸河区域、珠江区域、西南诸河
本书紧扣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针对泥沙动态调控这一长期困扰治黄实践的技术难题,提出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序贯决策理论,揭示水库高效输沙机理及泥沙资源利用与动态调控互馈效应,阐明下游河道河流系统对泥沙动态调控的多过程响应机理,研发水动力-强人工措施有机结合的泥沙动态调控技术体系,构建集“过程模拟—效益评价—方案
本书深入研究淤地坝等沟道工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分析沟道工程对洪水过程的调节作用;基于能量侵蚀动力学理论,阐明沟道工程级联方式对水-能-沙汇聚过程的调节机理及泥沙侵蚀-输移-沉积的再分配过程;揭示坝库淤满条件下淤地坝对流域水沙的阻控机制,提出坝库淤满后的长效减蚀机制,辨识沟道工程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率,为科学认识黄河
本书分为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描述了一些日常可见的水波现象,并用相关波浪理论进行解释;随后回顾势流理论和矢量分析,阐述线性水波理论并求出二维驻波和行进波的解析表达式;接下来讨论与工程相关的波浪特征,包括质点运动、压力场、波能、浅水效应、折射和衍射等。第二部分首先引入随机振幅和相位模型,并介绍两种获取波浪
本书开展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中游洲滩冲淤及植被演化互馈影响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长江中游水沙变化、长江中游冲淤特性、长江中游洲滩植被覆盖度变化、典型洲滩植被生长影响因素及其对河道行洪的影响等。
由于山区河流易受地震、滑坡等灾害影响,河床易形成粗大颗粒占优的漂石河段,制约着局部区域的水沙输移、河床调整及其生态环境的构建。再加上局部区域的水流结构及河床冲淤互馈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书以岷江支流白沙河与龙溪河典型漂石河段的野外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沙条件下漂石河段水沙运动及河床冲
本书内容包括河流主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布和洪水泥沙特征,重点河段冲淤变化,重要水库及湖泊冲淤变化和重要泥沙事件。本书共8章,包括:综述,第一章长江,第二章黄河,第三章淮河,第四章海河,第五章珠江,第六章松花江与辽河,第七章东南河流,第八章内陆河流。
本书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了近50年黄土高原水沙变化特征和水沙变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协同作用下黄土高原流域产水产沙的响应机制及变化规律,改进河海大学包为民教授提出的水沙耦合物理概念模型,开发出适用于变化环境下的黄土高原通用的水沙耦合物理概念模型。并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黄土高原不同尺度不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