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研究近40年所积累经验的系统凝练与总结,以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为主线,以大量试验、施工方案、工程实践报告、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与众多论文为技术支撑,聚焦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耐久性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与采用的耐久性保障技术,介绍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的前世今生。全书共8章,包括绪论、骨料、微膨胀中热
本书在广泛查阅并深入研读大量历史资料、相关典籍以及科学论文的基础上,对灵渠这一古老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细致记载与生动描述。从灵渠的地理环境到其创建与维护的艰辛历程,从工程设施的精巧设计到功能作用的广泛发挥,从风景名胜的秀美风光到文化积淀的深厚底蕴,再到有功之臣和过往人物的传奇故事,以及灵渠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
三峡工程倾注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心血和关心,聚集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凝结了全体建设者和百万移民群众的开拓创新和艰辛劳动,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建成三峡工程,习总书记更是给予“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书稿以1919年至2020年这段历史区间的时间演进
本书内容提要:这本文集,汇集了我于2015年至2022年期间所写文稿的主要部分,共32篇。15万字左右。主要是歌颂三峡工程的,其中,突出了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峡工程的关心和支持。均按写作时间或在全国报刊发表时间顺序编排。从内容和形式来看,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评论文章。二是研讨会发言。三是“选编”工
《延安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志》是延安市第一部大型水利工程专志,属延安地方志水利志组成部分之一。本志记述时间上限为1958年,下限为2021年,内容全面,设自然概况、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枢纽工程、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人物、水文化、附录等内容。编写资料来源于延安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档案资料,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南沟门水利枢纽
汪胡桢,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近代首批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走出的水利专家。他为规划和治理淮河做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治淮战线上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曾高度评价他:“汪先生的智慧深邃,成就显著,品德高尚,精神感人,作风严谨,生活简朴,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人
本书是根据多年来对沁河河口村水库的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工作成果编撰而成的。全书共10章,在介绍工程概况、勘察经过、关键程地质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域地质概况、区域断裂及地震活动性、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大坝及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近坝库岸稳定问题及处理、坝基深厚覆盖层问题及处理、库坝区岩溶发育研究、库坝区渗漏及渗控方
《青衣绝佳处毗卢古堰在——东风堰》是一部关于东风堰建设、发展和申遗过程的历史文献,收录了近100幅珍贵的近现代历史图片,涵盖东风堰的区域概况、工程历史、建设管理、遗产价值、世界遗产与东风堰以及相关征文,这条来自明清时期的古堰,最终发展成综合性水利骨干工程。本书客观翔实地记载了东风堰的建设发展过程、体现了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5000年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自古以来灌溉对于农业乃至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以灌溉文明为特点的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基础。本套丛书系统梳理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7项工程的工程历史、工程描述、工程创新、工程贡献、工程现状以及目前的保护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