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不息》是一个父亲的照护与哀伤疗愈笔记,关于爱、丧失与父职。德莱尼一家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从洛杉矶搬到伦敦时,妻子正怀着第三个孩子亨利。这次搬迁带来了探索新生活的期待,也伴随着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在适应伦敦生活、面对文化差异以及德莱尼因剧集走红所带来的变化时,家人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然而小儿子亨利一岁时被诊断出脑瘤,这
1967年,26岁的约翰·奇克·多诺霍在纽约因伍德的一家酒吧喝酒。聚集在酒吧的人都在越南的战争中失去了家人和朋友。但他们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反战抗议者们把矛头指向前往战场的新兵。这时,有人提出,应该派个人悄悄去越南,为那里的战友送上啤酒和欢笑。奇克主动请缨前往越南执行这项任务。两天后,他带着
本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六个重要政治事件的文学重构问题,文史结合,论证充分详实。本书第一章是理论阐释,第二章到第八章以时间为经,文学作品为纬,层层递进,逻辑框架完整,观点表述清晰,原创性明显,值得同领域研究者借鉴。
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SamShepard)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男主人公形象,他们不厌其烦地表现自我的阳刚之气,却总是在性别焦虑中迷茫、失落,反复陷入身份困境。本书以谢泼德作品中的男性气质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上进行文本解读,同时又结合当代美国戏剧文化的历史背景,从宏观上梳理作家戏剧创作中的主题和风格变化。本书不仅是
1938年,维也纳。犹太男孩塞缪尔的父亲在水晶之夜失踪,从此他失去了自己的家。绝望的母亲在困境下为儿子争取到一张火车票。孤单的塞缪尔带着他忠实的提琴,逃离故乡奥地利,踏上了前往未知国度的旅程。 2019年,亚利桑那。萨尔瓦多女孩安妮塔与母亲登上了另一列火车,逃离家乡迫在眉睫的危险,流亡至美国,却被迫在边境与母亲分离。在
作者忠实地写下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她采访写作塞缪尔·贝克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传记的曲折过程,书中不仅让人读到这两位文艺巨擘鲜为人知的生动多面,同时深入分别以他们为中心辐射开的法国-美国文艺名利场,展现出诸多同时代巴黎文化名人间独特的人物关系和令人惊奇的文艺圈生态。从贝克特到波伏娃,作者真实地记录下她的所见所闻、真诚地
本书以主体概念为关键词,以巴特勒的后主体理论为线索关照其文艺批评实践,揭示了巴特勒在文艺批评实践中展露出的从表征到意指、从同一到承认的后形而上学的理论面貌。作者依据何为后主体、后主体之主体性何在,再到后主体之主体间性的行文提纲,聚焦巴特勒对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内勒·拉森的《冒充白人》,卡夫卡的《在法门前
★中国首届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2010年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 ★《中国教育报》2010年影响教师的100种图书 ★2010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2010年第四届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年度推荐书目。 ★2010年第11届深圳读书月优秀小学生读物推荐书目。 ★2011年宁波市民最喜欢的100种书。 ★2011年陕西省向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K.LeGuin,1929-2018)是美国著名科幻与奇幻作家,其海恩系列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成为现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本书探讨了勒古恩在海恩系列中所呈现的叙事危机及其背后的文化与思想根源。通过对《罗卡农的世界》《黑暗的左手》等作品的解读,分析其如何打破
本书从种族视域下的身体书写殖民视域下的身体书写性别视域下的身体书写阶级视域下的身体书写四个角度出发对梅尔维尔的身体书写进行了论述。其中,以《泰比》《白鲸》中的刺青为代表的身体特征对种族身份认同与种族交往问题的隐喻;对《泰比》和《奥穆》中的疾病书写与梅尔维尔的殖民主义批判思想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分析了梅尔维尔小说中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