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上海交大讲座教授,彭靖关于太平天国科举与社会史的新研究专著。1961年,自从清末探花,商衍鎏先生出版《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以来,有关太平天国科举方面,未能再出版专著进行系统研究。本书从科举文化与社会史两个角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论述了从太平天国前的中国社会,到太平天国同时期,咸丰与同治时期的科举历程与应试
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本书尝试经由被认为最重要的家庭关系——“夫妇”“父子”,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士大夫与“家庭”“家族”有关的言说
本书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续编,保持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的独到之处,选取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刻,以明清之际的儒家之徒(以及儒学影响下的士人)的著述作为主要的材料来源,以明清之际的制度、士人的言论和心态为视角,通过对明清之际的文化现象、士人话题的探究展开对晚明士风的分析,经由明
本书回顾了明清易代之际,围绕赣州易堂的一个士人群体中发生的种种故事。作者关注其中所体现的人情、伦理、道德等因素,立足点仍然在“人”,观照特定环境中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选择,那一时期士人的所谓“心路历程”,其“表述”中的自我刻绘与彼此状写。生存于明清易代之际的特殊时势中,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作者经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作者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是一
本书立意于清代湘西边地之国家进程,检讨清代凤凰、乾州、永绥三厅的治理情状,主要围绕清初如何规复边地秩序进而确立政治认同基础,民村苗寨人口变化、村落分布情状如何对应国家秩序
宋朝以文治国,崇文与抑武是这个时期最鲜明的底色。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宋朝政治文化及其影响的著作,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和深入的研究,展示了宋朝如何在文官体系的支撑下实现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本书从衣食住行四方面介绍元代的日常生活,看似零散琐碎,却折射出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涵括的信息量不亚于其他任何专史。元代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透过衣食住行所反映出的元代日常生活独具时代风采,特点鲜明。本书掀起元代社会生活的一角,引领读者触摸历史,走近元代,感受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其着装配饰、饮食偏好、居
《牡丹亭》因何成为禁书,中西方情欲观有何差别;当以性别作为切口,晚明纵欲之所谓人性解放还成立吗?本书立足家规闺训、文人笔记、世情小说及禁毁文献,系统剖析明清两性关系的复杂生态。作者认为,情欲和性别的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社会文化结构的产物,明清两朝封建制度的很好发展加剧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男女的挤压与迫害,对节烈
在传统中国晚近时期,官民之间的沟通需要靠绅士阶层,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实践普及也要靠绅士阶层,他们是社会精英,更是官民中介。本书抽丝剥茧,层层解构18401949年中国最起伏的阶层蜕变史。他们是旧秩序的残响,也是新世界的前奏。通过动态量化分析清代异途绅士暴增20万的政治后果,揭穿捐纳制度如何撕裂传统秩序。借助团练组织非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