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发掘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丘东平、茅盾、沈从文、丁玲、萧红等作家的小说、散文、日记等抗战书写,将形式分析与社会史视野相结合,尝试在历史现场中激活其政治潜能和美学活力,以此重新讨论中国抗战文学的独特历史经验和形式探索,为总体性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提供新的思路。
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思想史、儒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在对古文运动既往研究的框架与范式作出谱系式梳理的基础上,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此前、此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对古文运动重作定义,对其发展历程重作分期,着重阐明如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
本书主要由作者发表的关于河南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包括作家访谈)组成。全书内容共有四章,分别是思潮论、作家论、作品散论禾作家访谈录。按照篇幅和主题分为几个专辑,涉及长篇作家、问题、现象专论,作家作品短评,题材则涉及诗歌、小说等。探讨了“河南文学”“非虚构”等文学思潮和地域文学现象,主要针对河南本土作家进行研究,兼及和透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5》(精编版)(第三版)是在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0》(精编版)(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教材首版于2011年,自出版以来,深受各高校教师学生的欢迎,被广泛采用,年均销量一万册左右。这个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1949年)与中国
《道启南雍:学衡派百年史学论文精选》共收入柳诒徵、陈寅恪、吴宓、王国维等学者的相关论文共26篇,旨在聚焦二十世纪初学衡派论究学术、阐求真理的治史精神,系统梳理学衡派立足传统、对话世界的史学探索。东南大学历史学系此次整理出版《道启南雍》书系,选录《学衡》《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国风》杂志上的相关史学论文,以彰显东大校
本书以文学社团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背景、组织形态及其对新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研究,揭示文学社团的聚合、流散、分化与另一种形式的集结,本质上反映的是现代作家在各种思想浪潮中找寻精神认同和精神栖息的过程,是一种主体精神在搏斗中得以确证的过程,通过探寻社团与新文学思潮的流变历程,得以回归到现代文
本书主要选取了巴蜀、岭南、东北、西北、西南、海南等地区的文学故事,题材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和现代的文化故事,既有对文学家、诗人等的介绍,如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文坛三苏,文学大家陈子昂等;也有对文学作品的简述,如古代的哀情悲剧《娇红记》、康有为的《大同书》等;还介绍了部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如郭沫若与“女神”的诞生、
《中国古代文学精讲》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配套教材。分为“上编”“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课程精讲,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下编”为作品导读,按文体分类,各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导读和赏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每个章节均配套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的一种。执行主编为常国武、钟陵、曹济平、刘乃昌。撰著人包括常国武、刘乃昌、钟陵、曹济平、周惠泉、王兆鹏、于北山等学界名流。该书对两宋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各体文学演变进行了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材料丰富翔实,叙述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
以明代郎署官员与文学权力之关系切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从文化的合法性、策略实施、文学经典、出版传播等层面,结合主流学术转向、翰林情结、郎署文学传统等因素,深入揭示明代郎署官与文学权力之关系及其意蕴,系统考察明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