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岐撰。张尔岐以为世人苦《仪礼》难读,皆因不晓章句,后儒说解叠床架屋,反失经注原貌,认为欲明《仪礼》,当守者唯郑注、贾疏,故研精覃思,撰《仪礼郑注句读》,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春节拜年、元宵赏灯、清明祭扫、中秋赏月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俗,介绍其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对传统美德的追求。作者将传统繁复的礼节习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清楚,追溯其起源,勾画其传承演变,剖析其精神内涵,书中还配有些许
本书主要通过通俗的语言,介绍古代音乐以及雅乐的教化功能,介绍礼乐教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这些古乐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相传分别创作于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时代。六代舞也称大舞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孔庙释奠礼在历代的发展变化,让人们对烦琐的祭祀礼仪有更切身的体会。人们习称的“孔庙”,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庙”。文庙主祭孔子,而以“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等配享从祀。孔庙祭祀的礼仪称之为“释奠礼”。在这一祭祀过程中,文化传承与亲情延续的意味同时存在。将“师”纳入祭祀对象,成为中国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慎终追远”,古人认为据此可达至“民德归厚”的境地。本书作者将自身十数年的关于丧葬礼的研究,以及多年实地访查得到的信息统合梳理,结集成册,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丧葬礼的发展变化,以及丧葬礼包含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灵魂的敬畏、对新生的憧憬和对永恒生命的追求等观念。丧葬礼是维系家庭、族群孝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的祭天地、祭祖等民间祭祀礼。天地君亲师,为儒家祭祀的对象,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
本书为开放教育教材,涉及:基础礼仪(礼仪与旅游礼仪,传统礼仪),职业礼仪(塑造形象,打造气质,提升素养),社交礼仪,岗位礼仪。
本书是一部通俗类国学典籍解读作品,阐述了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本书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大量有趣的故事,以新时代观念加以解读,阐明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之道。本书紧扣“礼尚往来”这一传统礼仪要求,系统介绍了礼尚往来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一交往技巧促成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创造一种互相
本书以每月一节的方式,分十二讲,从花朝上巳、小满祈蚕,写到冬节腊节。从传统节日的溯源、演变,到不同节俗的呈现展演,再到针对传统节日的现代语境,提出对节日传统的继承与更新,最后针对传统节日复兴与重建进行节日文化、节日精神与节日价值的阐述。本书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从传统节日的历史知识梳理,重建传统节日的物质系统
《大戴礼记集注》十三卷,戴礼撰,据温州市图书馆藏清宣统三年温州务本石印本影印。戴礼(一八八〇—一九三五),近代女学者,字圣仪,浙江玉环楚门人。自小接受经学传授,受到温州地区传统学术风气的影响,以治“礼”为己任。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经学专修科教师。著有《礼记通释》《女小学》《女小学韵语》《清列女传》《孑遗文钞》《孑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