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本是各朝国子监所刻印书籍的统称,官刻本的一种。明朝有南监本(南京国子监监刻印的书)和北监本(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南北二监先后刻印的《二十一史》最为有名。明朝将宋代所称十七史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今将其整理出版,成书为《北监本二十一史》,全193册。本书是研究明代以前中国史和中国文明的重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个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丰富自身,彰显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加强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了解世界史便是最基础的途径。有鉴于此,我们收集明清时期的有关文献,择其要者,收录百余种,以通史居先,次以国别史,同一国家或地区则以类相从,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通鉴”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也。自《资治通鉴》成书以后,各种相关著作层出不穷。大抵可分为《资治通鉴》的勘误、注释、纲目类书籍、以及后续衍生的以《通鉴》为名的作品。也因此逐渐演变成了一门专门研究《资治通鉴》的学问,称为“通鉴学”。《通鉴文献辑刊》全面收集了
上海是移民城市,但上海的商业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出版较为发达,先进的科学与文化不断渗入,新的思想不断冲击着内容,家谱以其特有的传统风貌留存于世。上海地区的家谱就版本而言,除少量的木活字本外,临近沿海发达地区的多以铅印或抄本,印制精良,开本较小,每册仅三十至四十页,只是其版式、内容差异不大,后期整理较为麻烦。在大多
该书稿为影印繁体,丛书分为西域地区总志、甘肃地方志、敦煌文献、西北考古文献、史地文献、历代边疆奏议、国外学者研究河西译作、史地纪行、谱牒文献、地理考证、民国史料、文学文献12类21辑,选录文献区域以历史自然形成的“河西走廊”为概念性区域。该书稿选取了明清时期稀见官修志书,包括《重纂礼县新志》《庆阳府志》等十分珍贵且未出
本书以八家中国明清墙城墙联合申遗城市的城墙为主体,分别从城墙概况、文化遗产价值以及保护利用情况方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每座城墙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大量丰富多彩、内容精美的古代舆图、历史照片以及反映城墙真实风貌的现状图片。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20卷,张绍棠修,萧穆纂。光绪二十五年(1899)修,约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三十年(1904)刊刻。相对《乾隆志》而言,《秩官》、《科贡》2表,皆起自乾隆,《田赋》只记乾隆十五年(1750)以后,《祥异》明注“乾隆二十年以上见前志”,甚得详今略古真谛。但又不墨守于此,凡古事之荦荦大者,
《乾隆句容县志》10卷,乾隆十五年(1750)曹袭先纂修。卷首除曹袭先自作序外,还收录了明万历、清顺治两部句容县志的序文(《万历志》已佚)。与前几部《句容县志》的不同之处,一是每卷篇首小引一概不用,二是凡引文俱注明出处,三是另立《学校志》,不再附于《建置》之内;四是删除《顺治志》的《兵制考》,“以句邑原无卫所,从未设兵
《弘治句容县志》12卷,明王僖修明程文纂。全书正文12卷,此为现存最早的句容县志。体例基本无大类名称,平列各项事物,细目繁多。对明代城池、坊镇、街巷、市、乡、村、里及桥梁、道路、津渡记述较细。卷3《户口》还载有宋代景定、乾道两部建康府志中句容县户口数及元代的户口数,是县内最早有关人口的资料。然而记沿革失之较粗,并有断线
中国人必读七书(七函二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