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洛阳邙山的历代陵墓群一直受到了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洛阳古都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墓葬文化的衍生品“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已经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洛阳邙山成为理想化归葬天国的代名词。经勘测,亡B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大的陵
《金佛光明刘雍收藏古代金铜造像集锦》为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长系列特展”图录之一,展览刘雍先生从其藏品中精挑细选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金铜佛造像200余尊,希望借此传播造像艺术,让观众在欣赏金铜佛像艺术风华的同时,能感悟其更深的含义,对于研究中高古时期金铜像造像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为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对涪陵地区的历史文化做了详尽介绍。
《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二十七卷,由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刘湘主修,王鉴清监修、施纪云总纂。该书为民国十七年(1928)重庆都邮街公司铅印本。《涪陵县续修涪州志》除刊载旧志原载外,还对不少门类有所增补,较旧志更加详尽。
本书为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刻本《重修涪州志》十六卷首一卷附《典礼备要》八卷影印本,对涪陵灿烂悠久的文明做了辑录。清吕绍衣主修,王应元、傅炳墀总纂,同治九年(1870)刻本。此志为同治年间重修,全书约26万字,在之前涪州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同治年间涪陵的大事及人文等,如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渡乌江、围困涪州
本书为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对涪陵灿烂悠久的文明做了辑录。 该志依《乾隆涪州志》增补并续纂嘉庆、道光数十年间事而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涪州州署刻。志中就有对涪陵榨菜的文字记载。本书据原貌影印制成线装二函十册,是仿真方志影印收藏的。
《涪乘启新》又名《涪州小学乡土地理》,三卷。邹宪章主修,贺守典、熊鸿谟等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涪乘启新》是在当时学堂改章、科举已废的背景下为初等小学堂编写的一本乡土志蒙学教材。《涪乘启新》分地理、政治、风俗3门98课。虽然每门都较为简洁,但总体来说,就是一本简洁、适合大众阅读的地方志书。本次按照原貌影
《新元史》后出转精,其采择文献有超越前人之处,综蒙汉文《秘史》、《蒙古源流》、《蒙鞑备録》、《黑鞑事略》、《亲征録》、《西游记》、《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西夏书》、《平夏録》、《昭忠録》、《北巡私记》、《庚申外史》、《经世大典叙録》、《元典章》、《庙学典礼》、《中堂事记》、《明实録》、《东国通鉴》、《高丽史》、《
本书是龙门石窟系列考古报告的第一卷,书中全面、客观、科学、系统地记录了龙门东山擂鼓台石窟寺的各类遗迹,揭示了自汉魏以来该区域的历史演变状况,尤其是唐武周时期在寺院建筑、洞窟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为学术界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擂鼓台区石窟寺院的内涵提供了研究材料,对深入研究龙门的唐代盛期洞窟乃至全国的唐代石窟,具有
本项目为《岳麓书院藏秦简》第五卷,是继《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之后的又一秦汉律令文献的资料汇集,其中许多简牍内容为首次公布的文献资料。主要收录岳麓秦简中大部分出土秦令的图版、释文、注释。这批秦令文献对学术界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新发现,将会对秦汉法律、地理、行政制度、官制等研究提供更多的新认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