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为社科院重大课题。书稿对郭沫若的生平与学术进行了全面总结与介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
近代英帝国侵略西藏有关档案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侵略西藏的各项政策和具体活动。共计576卷缩微胶片,内容分为八个部分,从荣赫鹏到革命、1911年至15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西姆拉会议及相关协议、旅行家的进入、西藏边界事务与对外贸易、现代化的教育、14世达赖喇嘛、二战和共产主义的中国之间的关系。作
此为《中国海疆旧方志(增编)》第九辑,接第八辑继续收集整理浙江沿海地区地方志二十九种,此辑全部为明、清不同时期的底本,最后成书八十七册。
本书收录了《陆海空军现任外职及各职人员调查整理暂行办法(1934-09-10)》《沿河县政府关于请求定期于后坪附近组织联防办事处的函(0000-00-00)》等资料。
本书收录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方志二十九种,这批方志,从版本特征上来说包括刻本、钞本、稿本、活字本、铅印本等,从内容来说有省志、府志、县志、山水志、寺院志、舆图等,尽管规模不大,但涵盖面较广,本次整理,是国家博物馆所藏古籍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本书的出版将裨益读者,嘉惠学林。
四川蓬溪宝梵寺壁画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壁画共87幅,面积近200平方米。其以佛教故事为题材,所绘法像103人,各具情态。2014年10月,宝梵寺壁画的数字化测绘在全国先启动。近20位工作人员耗时半年多,勘查出了壁画裂缝、脱落、划伤、起壳等病害。数字化勘察技术大的价值在于可以精确测绘、记录、建立数字化档案,还可以对病
陵墓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洛阳邙山的历代陵墓群一直受到了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洛阳古都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墓葬文化的衍生品“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已经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洛阳邙山成为理想化归葬天国的代名词。经勘测,亡B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大的陵
《金佛光明刘雍收藏古代金铜造像集锦》为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长系列特展”图录之一,展览刘雍先生从其藏品中精挑细选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金铜佛造像200余尊,希望借此传播造像艺术,让观众在欣赏金铜佛像艺术风华的同时,能感悟其更深的含义,对于研究中高古时期金铜像造像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为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涪州志》十二卷影印本,对涪陵地区的历史文化做了详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