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山东卷·济南分卷,本书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成果、是大系文库系列图书之一。本卷主要以山东省济南地区民间故事为主,内容丰富。本书稿大约记录400多个故事(含收录相应故事的异文)共分三大部分:生活故事、笑话、幻想故事,每大类分为若干小类。书稿内容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部分作品很好地保持了地方方言和口
古籍影印汇编。本书以“笑话”书为汇编主题,收录中国古代以诙谐讽刺、嬉笑怒骂的故事、小说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共计一百余种。有全本收录的,如明代的《山中一夕话》《开卷一笑》;也有抽取文献中部分相关内容的,如《玉函山房辑佚书》中的《笑林》等。兼收民国时期的笑话专书,如大东书局《新笑林》等。笑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长期被学界视为不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民间故事卷·潍坊分卷》共分为“序言”“凡例”“正文”“附录”“后记”五个部分。“序言”部分,对潍坊的地理文化区位、民俗文化区位等做了概述。“正文部分”,共收录潍坊民间故事482篇,约72万字。一级分类分为“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两类。潍坊是世界“风筝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民间手工艺之都”
宝卷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中古以后受佛教俗讲影响,历经宋代谈经、说参请、说诨、讲史等文类形式,融汇了话本小说、诸宫调、道教科仪、戏曲等积极成果的文化文本。明清以来,宝卷流行于甘肃河西、洮岷地区,青海河湟谷地,山西介休,江苏常熟、靖江等吴方言区。宝卷先后被确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被归入『民间文学』和『曲艺』之中。根
京族传统民歌是京族人民以京语为载体,世代口耳传唱的民间歌曲。本书共收入2400余首民歌,近100万字,包括礼俗歌、海歌、文化文艺歌、家庭情感歌、情歌、劳动歌、道德教育歌、儿童歌谣、古时民歌九个部分,多于海上劳作、民间仪式、传统节庆、歌圩等场合演唱,流行于京族聚居区。本书正文体例为四行对照:第一行为喃字原文,是民歌收集者
本书为谜语集成汇编,分谜集与谜话两部分。收录了南朝至民国间的80余种谜语文献,既包括《广社》等专书,也有从小说、笔记中辑录的灯谜、字谜、隐语,如《齐东野语·隐语》《两般秋雨庵随笔·灯谜》《文心雕龙·谐隐》。这些文献中有些是专门的谜语汇集,还有一部分如《橐园春灯话》等文献是关于谜语创作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并对谜语的各种技巧
本书中收入民间文艺工作者和专业人士搜集、翻译、整理的《瓦氏夫人》、《控告土官歌》、《达妍与日驾》、《三姑记》等多首流传于广西壮、瑶、苗、汉、侗、毛南、京、彝等族人民中的人物叙事、史事叙事、日常生活等长诗。它们韵散结合,反映广西地理、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讲述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生产生活的故事。本书展现了广西
本项目是对濒临失传的口承文献《高甲壮语瑶歌》进行系统性抢救和规范化整理出版。《高甲壮语瑶歌》主要流传于广西河池都安东部、宜州西部、金城江南部一带(过去这一带统筹高甲山区),是瑶族人民使用壮语进行山歌创作,记录了当地布努瑶以歌代言、寄情于歌的交往过程,是瑶族与壮族等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证明,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范例
本书主要收录的是辽宁西部地区蒙古族特色浓郁的民间传说,共310余则。结合传说内容,将其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和地方文化记忆传说。在辽宁省西部的阜新、朝阳、葫芦岛等地聚集着大量的蒙古族居民。其蒙、汉文化、游牧与农耕文化混合杂糅的特点十分突出。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农耕蒙古族形成一整套不同于游牧蒙古族的认知逻辑和
本书收录了辽宁地区较有特点的满族故事330多篇,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三大类。其中幻想故事有精灵故事、宝物故事、魔法故事、鬼故事、其他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有生产故事、家庭生活故事、社会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附录收录有方言释义、满族民间故事家小传、满族民间故事采录者小传、满族民间故事家采录报告、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