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精华编)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首次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传世文献收录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出土文献主要收录近代以来出土的儒学典籍。海外文献收录日、韩、越三国存世的重要儒学文献。采用最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按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儒藏》为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的丛编。收书时限自先秦至清代结束。《儒藏》精华编为《儒藏》的一部分,选收《儒藏》中的精要书籍。《儒藏》精华编所收书籍,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按《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大类、小类基本参照《中国丛书综录》和《
本书为《儒藏》(精华编)集部之一种,包含《舒文靖公类稿》《东莱吕太史文集》《止斋先生文集》三种。《舒文靖公类稿》作者南宋舒璘(1136—1199),世称广平先生,奉化广平(今浙江宁波)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授四明(今宁波)郡学教授,未赴。后任江西转运使干办公事,继为徽州府(今安徽歙县)教授,继任平阳县令。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最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卷首四卷。卷首第一、第二为《礼经
《儒藏》(精华编六七)收录《五礼通考》卷一五一至卷一八〇。《五礼通考》共二百六十二卷,作者秦蕙田,乾隆元年(1736),一甲第三名进士,歴官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终官刑部尚书。《五礼通考》,是其一生心力所在,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每礼考证时间上至先秦殷商,下至清初。本册论及内容包括:昏礼,饗燕礼,射
《儒藏》(精华编六六)内容《五礼通考》卷一二一至卷一五〇。《五礼通考》共二百六十二卷,作者秦蕙田,乾隆元年(1736),一甲第三名进士,歴官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终官刑部尚书。《五礼通考》,是其一生心力所在,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每礼考证时间上至先秦殷商,下至清初。本册论及内容包括:吉礼中的祀孔子,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卷首四卷。卷首第一、第二为《礼经作述源流》,卷首第三、第四为《歴代礼制沿革》。 “五礼”之名,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覆盖了古代社会的全部礼节。在秦蕙田之前,专门通考礼的著作有两部最为著名,一部是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此书是朱熹未竟之作,后来由朱熹门人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