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部分,内容包括: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民国的初建(1912-192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内战与危机(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中国命运的
古籍影印汇编。《洪范》是《尚书》的一篇,系春秋战国时期或两汉儒者所作,构建了一套逻辑比较完整的王道政治思想,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进而出现诸多关于《洪范》的文本注释、理论研究、思想发挥的著作。本书收录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洪范学专著二十多种,如辑本《洪范五行传》、宋胡瑗《洪范口义》、唐文治《洪范大义》等,另外收录域外文献如
历代“敬惜字纸”专题资料汇编。本书将历代“敬惜字纸”相关专题资料加以搜集影印,如《惜字集要》《惜字要言》《惜字启蒙》《林屋山民惜字偶言》等,其中有孤本多种,并以合理的体例整理成书。“敬惜字纸”是中华文明优良传统,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具有守护文明、传承文明的功能。该文化现象体现了多重文化元素的融合共生,是中国古代社
该书为《苏州全书》中的一种,归属甲编,采用影印方式呈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学说。《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汇集了自汉至南宋间的149位学者对《礼记》的解释,全书采取照录原文、不加论断的形式,保留了大量宋代学者对《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采取个人踏访、官方扶持、设立机构等各类手段,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原始文献。本丛书系统整理近代日本对华调查的文献,分辑影印出版。第十辑收录近代日本对华南的调查资料,刊行机构包括广东居留民团、广东日本商工
二〇一七年二月和六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这也意味着我国自上而下将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放上重点轨道。中国的运河有悠久的历史,重要的运河不止一条,京杭大运河无疑是最重要的。浙江段是大运河尤为重要的一个河段,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等河道,长度约五百二十八公里
《清代名贤书札集萃》收录清初至清末民国年间90余家名人信札(兼有个别诗札等)100余通,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尤以乾嘉学派及晚清政局方面的史料为多。书札的作者涉及的名人包括毕沅、刘墉、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左宗棠、徐郙、端方等名臣,还有钱大昕、王引之、王芑孙、孙星衍、洪亮吉等
詹姆斯·乔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一战”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国际关系史学家之一,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七月危机”、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
《爪哇史颂》是印度尼西亚满者伯夷王朝(Majapahit,也译“麻喏巴歇”)的一位宫廷诗人普腊班扎(Prapanca,笔名)所写的赞美诗。全诗共98个诗章,译成中文只有3万余字。但这部诗作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有无可替代的史学价值。这部诗作对满者伯夷王朝最辉煌的时代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几乎涵盖整个马来半岛的政治势力版
本书稿是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王连龙历时近十年对南北朝造像记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本书稿主要分为凡例、释文编、索引编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其中释文编是在造像记实物、拓片图版基础上,对文字进行隶定考释,提供完整释文。遵循保持造像记原貌的原则,重点对疑难字、碑别字、俗体字、讹误字等进行考订。收集前辈学者已作相关文字考释,并以注释形式